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4日訊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走進大同古城,一餐老大同什錦火鍋湯鮮味醇、營養豐富,轉角剛走過鮮咸適口的大同兔頭、羊肉燒麥店,又能來一碗渾源涼粉“連吃帶喝,解饑解渴”。店家時不時的吆喝聲,給塞北老城染上幾分人間煙火氣。
說大同,道大同,這座位于山西北部的千年古都古稱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跡眾多。這是座古老的城,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著名的文物古跡讓它名聲在外,厚重而璀璨。
而在文物之外,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綿綿巷,傍晚的大同古城中,也藏著這里最溫柔、最平實的一面,是喚醒鄉愁的聲聲絕響。當地人喜愛在閑暇時分,與好友相約古城談天說地,品美酒、吃小食。大同的感染力如此之強,遠來的游人若是身處其中,也能瞬間卸下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從過客變為歸人。
從城外的車水馬龍走進城中,恍若回到千年之前,自然要先從古建筑逛起。古城內包裹有星羅棋布的大小寺院和各朝古跡印記,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可以近距離感受原汁原味的古民居,觀賞遼金寺院佛像、元代廟宇塔樓、明代城墻府邸,沉浸體驗千年古城之美。

佇立在大同古城西南隅的華嚴寺始建于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寺內殿宇巍峨,氣勢雄渾,古樸的建筑與古木花簇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秀美畫卷,獨具禪意。
在大同古城的中央,是明朝代王府唯一留下的建筑物——九龍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是大同進入明清時代的重要的文物遺存,也是大同作為明清重鎮的重要憑證。

翻開古城地圖,大同鼓樓、代王府、純陽宮、清真大寺、開化寺、基督堂、魁星樓、云龍禪寺、洪字樓……密密麻麻的文物古跡列隊成行,等待游人的發現。
再說吃,不論是外滑內筋、湯汁鮮美的大同刀削面,還是“吃一口一嘴油,細嚼一團肉”的大同燒賣,抑或是“黃、軟、筋、香”的黃糕,和油而不膩、質醇味美的羊雜,大同的每個食物都有其難忘的味道。
走進大同,非遺演藝、手工藝、美食等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打造出這座城市的濃郁文化氛圍,講述著大同的精彩故事,為城市提供著不一樣的精神文化源泉。

“竹板一打走上臺,歡歌笑語伴您來。”大同有“三寶”,煤炭、大佛、數來寶。待吃飽喝足,天色將暗,位于古城一隅的云海曲藝社又開演了。作為“三寶”中最年輕的“一寶”,大同數來寶是一種使用大同方言表演的傳統曲藝形式,由柴京云、柴京海兄弟二人創作和發展起來。如今,從年頭到年尾,這座曲藝小園子里,時不時爆發出的笑聲足以沖散這座塞上古都深夜的寒意。
近年來,大同古城得到了很好的建設與管理,成了凝聚大同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告訴往來游人,正是這些文化造就了如今繁榮安寧的大同城。當下,大同市又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以博物館、藝術館、文旅消費業態、高端品牌酒店為突破,全面提升古城文化藝術能級和量級,叫響“文化古都”品牌。
歲月流轉,平城依然,宜居宜游的塞北老城,成了很多人心頭的摯愛。不僅僅是大同古城,近年來,大同市深度挖掘豐富的旅游資源并整合厚重的歷史文化,以文興旅、以旅興城,打造了一批具有大同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實現了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小城的故事仍在續寫,不妨來大同,做一天大同人。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