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8日訊 4月15日至21日是我國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腸癌作為癌癥的一種,近年來發病率高。基于對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病的研究,青島西海岸新區東海藥業有限公司創研團隊創研出能對因補充酪酸菌的微生態新藥阿泰寧、寶樂安等。近日,觀海新聞記者采訪東海藥業董事長崔云龍了解腸癌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案。
崔云龍介紹,研究發現,腸癌發生有兩大原因:基因易感(異常)或腸道內環境出現問題。國內外腸道微生態研究的結果證實,腸道菌群失調,產酪酸菌匱乏,脆弱擬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產生的大量毒素是誘發炎癥、息肉叢生并惡變為腸癌的重要誘因。
“腸癌應從源頭進行防控,才能防患于未然,遠離腸癌。”崔云龍說到。多年來我國一直大力倡導、推廣的腸癌防控措施主要有腸鏡檢查與息肉切除、基因與便潛早篩、降低早篩年齡等,對降低腸癌發病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防控措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腸癌高發的現狀。
崔云龍表示,腸癌的防控應從被忽視的一遇冷涼酒辣就腹痛腹瀉的腸易激綜合征及慢性腹瀉的對因治療開始,從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抗炎治療的同時應用微生態制劑改善腸道內環境開始,從慢性便秘停止濫用蒽醌類通便產品開始。
“酪酸是腸粘膜再生修復的重要營養物質,若匱乏,不僅會造成腸粘膜營養障礙,嚴重會造成被有害菌損傷發炎的腸粘膜得不到及時修復,從而引起炎癥因子和五羥色胺過度表達,腦腸菌軸異常,致使腸功能紊亂,對冷涼酒辣等刺激過度敏感而腹痛腹瀉,久治不愈則惡化為腸癌。”崔云龍對記者說,“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消除腸道炎癥,修復腸道受損粘膜,從源頭遏制腸癌的發生。”
崔云龍:國家醫用微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微生態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微生態臨床腫瘤研究專家組副組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亞嬈 通訊員 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