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們的生活逐漸回歸正軌。孩子們復學復課,一度寂靜的校園再次充滿生機活力。但是,在青島,又有一批學生開啟居家學習模式——異國求學返青的學子們因國外疫情“滯留”家中。倒時差“云端”上課,當戰疫志愿者,線上跨國實習,突擊考證充電……一起跟隨留學生的講述,感受他們在青島后疫情生活中的別樣精彩和小無奈。
【人物】
投身戰疫爭當志愿者
劉寅生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大二學生

劉寅生(左)
五天內為1100萬人進行核酸檢測,“青島速度”令全世界為之驚嘆,除了堅守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軍功章”里也有志愿者們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
“請問您的電話是多少?”“請您告訴我家庭住址”……全市核酸檢測期間,劉寅生來到市南區八大峽街道西鎮社區前海利群廣場核酸檢測采樣點,成為一名信息記錄志愿者,一絲不茍地記錄著每一位檢測市民的個人信息,由他謄寫的信息字跡清晰工整。劉寅生告訴記者,在看到志愿者招募信息后,短短幾小時內,他便迅速完成了報名工作,當天下午就驅車趕到前海利群廣場采樣點,換上防護服投入到戰疫中。
“我覺得做志愿者就像我的一種義務。”劉寅生說,在年初輾轉回國的過程中,他感受過其他志愿者帶來的暖心幫助,所以自己也應該有所回報,父母對于他的決定也非常支持,而成為一名志愿者是他自從年初回國后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云端”實現跨國實習
李雨楊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生

李雨楊
從小懷揣記者夢的李雨楊曾經是青島晚報小記者團的一員,考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后,執著追夢,選擇的也是傳播學專業。
今年四月初,在心情跟隨著五六次買票退票經歷坐夠“過山車”后,李雨楊終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從買票回家,到度過了兩個14天隔離期,盡管這一路“舉步維艱”,但回青后的李雨楊并沒有“放飛”自我,而是在堅持上網課繼續學業的同時,找了一份實習的工作。
“原本是計劃去北京實習的,因為疫情,最終還是選擇了線上實習。”李雨楊告訴記者,學校上網課時間比較靈活,她從回國后就一直在國內一家線上學習輔導機構從事運營策劃工作,工作期間要與國外的輔導老師溝通,剪輯課程介紹視頻,提交宣傳方案……雖然是實習生,但每天忙忙碌碌一點都不輕松,而且工資很少,不過李雨楊仍然樂在其中,因為“實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積累工作經驗。”
抽空“充電”備考會計資格
關欣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生

關欣
“好事+++。”不久前,關欣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好消息,消息截圖是一份成績單,她順利通過了2020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此次考試共考《經濟法基礎》和《初級會計實務》兩門科目,而關欣均以遠超及格線的漂亮成績順利過關。隔著手機屏幕,朋友圈消息中的三個加號都能讓人感受到她歡呼雀躍的好心情。
“我現在在讀商業項目管理專業,本科學的是財務管理。”關欣告訴記者,這次考試是在去年12月份時報名的,原本是今年5月正式開考,受到疫情的影響,考試一下子被推遲到了8月。對于關欣而言,忽然多出的三個月備考時間或許能增加必過的信心,但是因為還要為留學的事做好充分的準備,事實上,備考的過程也算不得多輕松。兩門科目都是擠出時間,爭分奪秒完成復習的。
【感受】
網課倒時差成最大困難
青島籍留學生秦賽爾的一天常常從深夜11點正式開啟,直到凌晨三四點鐘才能休息。被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錄取的她原本要在今年9月去攻讀國際商務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但俄羅斯的疫情阻斷了她求學的腳步,與導師面對面交流的愿望暫時擱置,她只能每天堅持與導師網上見。“因為有時差,每個周至少有兩天要半夜上課,多的時候四天。”睡起一覺后,就要開始寫作業,還得一整天開著電腦,以便隨時接收老師的郵件。

秦賽爾
秦賽爾體味過的“夜的黑”,李雨楊也懂的。“我弟弟正在讀小學,每天6點起床,而我經常是凌晨四五點才剛剛上完網課爬上床。”盡管加利福尼亞大學校方考慮到本校留學生較多,不少大課采取錄播形式,但有些小課還是直播,交作業、改論文也得根據老師的時間來,十余個小時的時差讓李雨楊過著晨昏顛倒的生活,為了避免給家人添麻煩,她目前獨自居住。
記者了解到,盡管留學生們多是二十出頭年富力強,但有時差的網課上久了,還是會感覺身體有些吃不消。因為作息“混亂”,也無法跟國內的朋友們經常一起愉快地玩耍,只能微信上聯系。倒時差算是留學生目前學業上遇到的最大困難了。
放平心態不太擔憂學業
“我覺得現在這樣也挺好的。”雖然秦賽爾偶爾會因為倒時差上網課感覺辛苦,不過她認為不用從零開始去適應異國環境,保持以往的生活習慣,也不需要擔心疫情防控問題,換個角度想,也是一種幸福。但是她身邊的朋友并非都抱著同樣的想法,“有的朋友更愿意去國外體驗當地生活,他們感覺現在留在青島上網課,失去了學習外語的語言環境,多少有些遺憾。”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學業,大部分留學生都表示不太擔憂,畢竟疫情目前屬于全球性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即使是國外的本地學生,有很多也是在上網課,在學業方面,留學生不會被特殊對待。借助發達的網絡,上網課也能完成學業,而且導師們也能提供線上答疑、論文指導,即使因為倒時差感覺疲累,也可以考慮暫時休學一個學期或一年,國外大學學習時間安排比較靈活,復學也方便。
留在國內感覺更安心
李雨楊年初從美國回國時,因為一直關注國內新聞,了解了一系列預防措施,所以返程全副武裝,身穿防護服,戴了護目鏡,戴一個N95口罩,再外套一次性醫用口罩,手上套著兩層手套,全程不吃不喝,“飛機上其他留學生基本都這個樣。”在近距離觀察過美國的防控工作后,李雨楊坦言,同胞們的防護意識明顯更強,也能自覺配合防疫工作,這令她很有安全感。“前段時間,學校有兩所學生公寓發生了疫情,但很多美國同學還是不戴口罩。校醫通知一周內提供五千個核酸檢測名額。我當時想:在我們青島,一個采樣點一天就能為幾千人做核酸檢測。”對比防控舉措,李雨楊語氣里透出自豪。
“入學前我就想好了,如果學校要求必須到校上課,我就打算休學,如果能上網課,我就開始學習。”秦賽爾說,她感覺還是待在國內更安全。而花了三四個月買回國機票的劉寅生今年7月回到青島,在踏上國土看到國內防疫工作是如何開展的那一刻,他一直懸著的心才真正踏實了。
采訪中,不少留學生都感慨,在國內,防疫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留在祖國感覺更安心。(青島晚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琰)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