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8日訊 “我認為所有創新中商業模式創新應是第一位的。”在2020青島創新節開幕式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依托海爾創業30余年的實踐,分享了海爾商業模式的創新邏輯。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也是企業的生命力之源。為什么張瑞敏如此看重商業模式創新?在他看來,物聯網時代,企業站在了生存和發展的岔路口。“時代變了,傳統的經典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企業要么跟著時代自進化,要么固守過去的模式,自僵化。”
時代驅動著企業的變革。怎么改變?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大繁榮》一本書里提出,“現代經濟的基礎就是創新體制的有效運轉”。張瑞敏表示,這意味著,“沒有創新體制就沒有現代經濟。而創新體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可以創造一切“創新”的體制,也就是商業模式。”
海爾探索的創新商業模式就是人單合一,實現自主人、自定義人、自驅動和自組織。
張瑞敏介紹,其中,自組織是最關鍵的。因為,人單合一中的“人”指代員工,就是自主人;“單”指代用戶,也就是自定義人;“合一”需要“自驅動”,就是每個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海爾把僵化的科層制變成了自組織,為以上的一切提供了支撐。
通過自組織,海爾平臺上誕生了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誕生了青島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海爾生物。海創匯平臺孵化的創業項目達4000多個,有48%的在孵企業可以跨越“死亡谷”,走到A輪,遠超過行業10%的平均成功率。
其中,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在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進程中擔當先鋒,在全國依托七大區域中心進行輻射,還被最先倡導工業4.0的德國邀請參與歐洲蓋亞-X(GAIA-X)云計劃,幫助德國中小企業轉型,分享大規模定制的經驗。
張瑞敏表示,這歸根結底還是體現制度創新。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提出,應當設計某種機制使社會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人單合一就做到了這一點,創業的同時可以分享創造的價值。
如今,海爾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經成為物聯網時代的引領者。
美國戰略學家威廉·馬勒克說海爾是物聯網時代組織變革的基準,是全球企業在組織變革的一個方向。
在張瑞敏看來,創新需要包容與引領。
他以發明了背越式跳高的美國運動員福斯貝里舉例。福斯貝里學習跳高之初,接觸到的姿勢是傳統的俯臥式,他無意中用背躍式姿勢跳過了橫桿,老師沒有責備他,學校也為他提供獎學金支持他訓練。1968年,當21歲的福斯貝里在墨西哥城奧運會采用與眾不同的背躍式跳過橫桿時,體育場上幾萬人大家哄堂大笑。最后,他以2.24米打破了奧運會紀錄,大幅超越了1964年布魯梅爾用俯臥式創造的2.18米的原紀錄。
張瑞敏表示,這一案例,帶給人單合一的探索兩點啟示。第一,創新要包容試錯,要像福斯貝里的老師一樣,對所有的創新要有包容的態度。第二,(創新的)動作好不好,最后一定要用結果證明。如今,人單合一已經被全世界認可,接下來重要的是要像福斯貝里打破紀錄一樣讓全世界企業可以從中得到益處。
“現在全世界有三十多種組織模式的探索,人單合一在成為被全球公認的物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全世界都在學習。現在全球共有6個本土化的人單合一研究中心,都是由是當地的學者和企業家自發探索組建的。”張瑞敏介紹,“他們與海爾保持著頻繁的交流。現在全球注冊人單合一無邊界網絡的會員超過6.4萬家,他們來自全球,也包括很多500強企業。”
全球最大財經資訊平臺彭博社9月份發表一篇報道中說,從某種意義上看,人單合一已經不再是海爾的專屬名詞,它已成為全世界企業共襄盛舉的物聯網時代的管理革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