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韌性”制造——青島制造下一步(上)
韌性,源自物理學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變形和破裂過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韌性越好,則發生脆性斷裂的可能性越小。如今,人們已經將“韌性”一詞應用于經濟領域,用來表示產業抵御外部沖擊,不斷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制造業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回顧過往發展,青島從輕工業發達逐漸成長為“輕重并舉”,一步步構建起完備的工業門類。享譽全球的家電、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高速列車、引領行業的新能源充電網模式……無一不是青島制造業演進的生動注腳。
當前,全球經濟步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加速突破期,全球制造業發展版圖面臨深度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格局快速重組,制造業發展動力、生產模式、要素配置等正在發生深刻變革。“青島制造”面臨新挑戰。
如何再一次突圍?韌性,便是首先應該抓住的關鍵詞。通過增強產業內部創新活力和加大全球配置資源力度,青島正努力在錯綜復雜的全球產業競爭中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讓創新活力更充沛
全球知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有一句名言:我們無法左右變革,我們只能走在變革的前面。創新,是應對變化最好的方式。更富韌性的制造業,一定是始終保持充沛創新活力的制造業。
顛覆式創新的多寡是衡量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維度。作為產業進步的關鍵力量,顛覆式創新能構筑起更寬的“護城河”,塑造更顯著的競爭優勢。當下,新一代信息技術呼嘯而來,創新迭代的速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快得多,“贏者通吃,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在產業競爭中表現得越來越突出,顛覆式創新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凸顯。
朝著顛覆式創新的目標,青島企業正在奮力加速前行。“全球首創”“行業領先”“填補空白”,這些詞匯在青島制造業中出現的頻次不斷提高,覆蓋的行業領域也越來越廣。
海信在全球率先將激光電視產業化,帶領中國彩電行業開辟了一條具有產業話語權的技術路線。賽輪研發“液體黃金”輪胎,成功打破了困擾輪胎行業多年的“魔鬼三角”定律,堪稱世界橡膠輪胎工業第四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創新。百草新材料創新性地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大生物材料,填補全球產業空白。在軟控,誕生了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智能輪胎成型機,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征和工業成功研發發動機用強化齒形鏈,成為繼美國和日本相關公司之后,全球第三個研發成功的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已經成為青島顛覆式創新的重要力量。產業活力強不強、產業創新力高不高,中小企業的活躍程度是重要指標。在國際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大企業更多扮演著集成者的角色,而細分領域的創新將越來越多依靠中小企業完成。
截至2022年,青島總計擁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63家。同時,2022年,青島新認定3716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比增長50.1%,躋身全國“專精特新十強城市”第八位;新認定5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151家;新認定84家瞪羚企業,同比增長54.9%,累計達227家。實力強勁的創新“后備軍”已然形成。
高度跨界融合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鮮明特征,越來越多創新發生在產業邊界。依靠企業單打獨斗就能推動產業進步的時代已經過去,抱團合作協同創新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依托正在加快構建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體系,青島正在多個領域為全國探路。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由海爾、美的、海信、方太、澳柯瑪、中國家電院、中國電研等行業骨干力量共同參與建設,圍繞家電高端化、場景化、智能化等方向,開展前沿共性技術研發;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由歌爾、PICO、利亞德、愛奇藝、中科創達等聯合組建,聚焦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測試驗證、檢測、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平臺,打造全球領先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此外,青島也已在海工裝備、智慧云腦、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擁有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5家。一大批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速培育。一個更加高效、協同的創新網絡正在形成。
實現資源全球配置
什么是企業的競爭力?某種意義上就是實現各項要素最優組合的能力,比如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最優質的產品。產業的競爭力亦如是。
國際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扮演的角色和位置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憑借勞動力等要素優勢,依靠引進模仿消化吸收的方式發展壯大。如今,國內要素紅利不再,全球貿易格局也呈現出很多新特征,在更廣范圍內配置資源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謀求更大發展的“關鍵一招”。
生產制造的全球布局最為典型。青島早已開啟了生產制造的全球布局,并借此獲益匪淺。青島輪胎行業的涅槃是極好的例證。為更好規避貿易壁壘,實現產品全球銷售,賽輪、森麒麟等企業早早便積極在東南亞布局生產基地。洞悉輪胎行業規模制勝的“游戲規則”,青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突圍,3家企業躋身2022年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其中,賽輪位列第15位。今年,雙星也決定在柬埔寨建廠,這無疑將進一步提升青島輪胎行業競爭力。
成本絕不是全球配置資源的唯一考量。應該看到,雖然青島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有了非常厚實的家底,但在很多產業領域仍然與行業領先水平存在差距。而增強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有助于獲得更多高端、優質和稀缺要素,從而更好彌合這種差距。
近幾年,青島大企業頻頻海外并購,就是針對此的一種有益嘗試。海爾并購GE家電、歐洲知名家電企業Candy、三洋多項家電業務以及新西蘭的斐雪派克,快速拓展了全球業務版圖。海信并購東芝電視、歐洲白電品牌gorenje、日本三電,不僅吸收了技術上的經驗,還借此切入車載空調領域。雙星并購的韓國錦湖輪胎,在全球擁有8個工廠和5個研發中心,具備乘用車胎的領先優勢,恰好與主攻商用車胎的雙星形成互補。
全球布局汲取技術的養分不是大企業的專利。從事智慧能源相關業務的乾程科技,2022年正式落成了位于新加坡的海外總部。海外總部將充分利用當地人才和技術優勢,聚焦提供AMI通信和高端計量解決方案,同時為儲能等產品提供研發及市場支持。
《青島市“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在全球共建科創平臺,擴大制造業雙向投資和對外貿易,加大跨國制造業企業培育。隨著越來越多制造業中小企業成長壯大,青島制造業定將鏈接更多全球優質資源,助力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
未來的產業競爭一定是更加復雜和多元的,磨礪出足夠的“韌性”,青島制造業定能更加游刃有余,繼續一路向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欣)
青島日報2023年5月9日1版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