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島開埠之初,外來文化就不斷進入青島,包括科技、醫藥、衛生、文化、藝術、音樂等很多方面。雖然德國人將西方文化帶至青島,而在傳播方面,當年客居青島的俄國僑民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繪畫影響
“美術沙龍”和西洋畫
著名畫家,曾經是青島美術專科學校校長的呂品曾經談到,俄國人在青島有“美術沙龍”,經常聚會交流藝術、舉辦畫展,包括油畫、水彩畫等西洋畫派的各種美術形式……有因為好奇,進而感興趣的中國青年開始學習西洋畫。
著名的女油畫家趙仲玉,是膠澳督辦趙琪(住在龍口路1號)的女公子,她曾任“琴島畫會”負責人。趙仲玉講過,她青少年時期的油畫教師是寓居青島的俄國人。20世紀40年代,在館陶路勵志社舉辦的畫展上,有中俄油畫家的作品展出。根據很多老青島人回憶,當年有一位俄國畫家彼得,在熱河路上租了一處房子開班教授油畫、雕塑,學生中有中國人、俄國人以及其他國家的僑民。
根據目前搜集和了解到的資料來看,在青島生活過的有跡可循的俄僑畫家,而且在當年的專業圈子里有名氣的有兩位:一位是古斯特,另一位是薩福諾夫。
古斯特當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畫家、布景設計大師。他生于俄羅斯的薩馬拉,曾在喀山藝術學校學習,來到中國后先是在哈爾濱謀生,并以印象派的畫風享譽國際。1927年,他應著名歌劇演員卡皮的邀請移居上海,為卡皮劇團的《第十二夜》等其他演出制作背景,并跟隨劇團巡回演出。后來他通過其他在華生活的俄僑了解了青島,并來青島進行創作。1929年夏天,他在海邊采風時不慎從懸崖上墜海逝世。
薩福諾夫畢業于沙俄時期的謝爾蓋耶夫圣三一圣像繪畫學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到中國后,先是在沈陽的一所俄羅斯學校任繪畫老師,后來搬到青島生活。在青島,他開設繪畫課教授學生。1934年,他因病在青島逝世。后來,他的遺作被運到美國舊金山,20世紀50年代在當地進行了展出。
文學藝術
“星期一”社團和“海灣”社團
18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產生了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新文學運動中,俄國文學作品也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
根據一些在青島生活過的俄僑回憶及查到的資料來看,當年有一定名氣的俄僑作家中,在青島生活過的有五位,他們是:達尼亞、斯塔杰耶娃、彼得、拉夫羅夫、蘇布勒高特。
蘇布勒高特二十多歲時移居上海,在上海的《柴拉報》報社工作。他是當時俄僑著名的文化社團“星期一”的創始人之一。作為流浪在外的僑民,他在上海的生活并不容易,苦難的生活讓他沾染了酗酒和很多不良嗜好,他的妻子在無奈中離世。妻子去世后,蘇布勒高特離開上海這個傷心之地來到了青島,重新開始生活。
拉夫羅夫1871年出生于莫斯科,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法學院,曾在沙俄政府的財政部任職,后輾轉來到了中國。1934年,哈爾濱的俄僑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國家的實驗地》;這段時間里,他還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過很多作品,同時他一直在根據他的自身經歷和當時的歷史事件整理完善回憶錄……可惜直至離世都未能完成。大約在1938年,他移居青島,1942年因病逝世于青島。
彼得1907年出生于里加,是俄羅斯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文學家、記者,同時他在漢語和英語方面造詣很深。他的代表作品有《乞丐的冒險》《四個城市》等。其中,《四個城市》一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拉比肯記述了在僑居中國的那段時間里,去大連、青島、上海和杭州的旅行經歷。
斯塔杰耶娃是俄僑中知名的女作家、詩人,她的很多作品都關注女性話題。1916年她出版了詩集《伊爾庫茨克之夜》。斯塔杰耶娃來青島的時間不詳,她1920年逝世于青島。
達尼亞的出生時間不詳,畢業于哈爾濱的奧卡考夫斯基女子中學。在哈爾濱生活期間,編輯了《奧戈內克》《達爾》(1920年)和《邊疆》三份雜志。她后來先后到過上海和青島,曾在《帆》和《探照燈》雜志上發表過文章,是“星期一”社團的成員。她還是青島“海灣”社團的主席。這個社團是由當年在青島生活的俄僑中熱愛和擅長文學、戲劇、藝術等領域的青年人組織的。
根據“海灣”社團的記錄,當時在青俄僑的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是俄羅斯著名歌唱家夏里亞賓的一次青島之旅。1935年前后,夏里亞賓在哈爾濱、上海、北京和天津四大城市舉行獨唱音樂會,受到在華俄僑和廣大中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在此次訪華演出期間,夏里亞賓應同胞們的邀請到訪青島。這期間,“海灣”社團組織了青島的部分僑民與夏里亞賓會見。見面會上,夏里亞賓對此次邀請表示感謝,并表示“在這座安靜的城市,發現俄羅斯人民可以靜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同胞們的親切關注令人深受感動。”
圖書出版
《柴拉報》和俄僑書店
當年,在青島有俄僑開的書店,銷售俄國的文學作品,有俄文的原著,也有中文譯本。當年在中山路上有一家萬國書店,就是俄羅斯僑民開辦的,這家店主要以銷售各類原文圖書為主,其中尤以俄文、英文圖書所占比例為高。在其銷售的俄國文學作品中,包括原文本、英譯本,也有中文譯本。除了圖書,萬國書店還經營文具等文化用品。這家書店在青島一直經營了二十多年。
俄國僑民米維斯基居住在當時的廣西路20號,他在家的附近開辦了一家米維斯基圖書館,位置在當時的廣西路11號。他通過各方籌款,購進了大批中外文圖書,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中文書籍,其中以俄國出版的書籍為主,這些俄文書籍有俄文原版的、英譯本的、中譯本的。這家圖書館的性質是私人圖書館,不僅提供借閱服務,也提供訂購服務,通過為讀者代購圖書的方式賺取一些費用,用于維持圖書館的正常運作。因為這家圖書館能夠從國外購買圖書,與很多國家的出版社有聯系,定期發布書目,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讀者,這些讀者不僅僅限于俄國人,也有中國人和當時在青島生活的其他國家的僑民。
廣西路米維斯基圖書館舊址。
當年在青島生活有許多猶太人,他們分屬于不同國籍,如外商第一大亨——滋美滿是美國籍。青島最大的西餐店經理斯弟樊迪斯是希臘籍(也有資料顯示他是俄裔猶太人),而俄國籍的猶太人占比例最大。他們成立了青島猶太人協會,并曾派代表出席遠東猶太人代表大會。
青島猶太人協會(亦譯作猶太會館)也在廣西路上與米維斯基圖書館相鄰。該協會設有俱樂部,同時,在這座樓三層里還有世界語協會、世界語學校。如此眾多的外國文化單位都聚集在了這里,形成一個國際文化中心。猶太人協會會長是美國人察伯爾曼,是一位富翁;副會長是俄國僑民托瓦賓斯基,他們曾向米維斯基圖書館捐款三萬多元,解決了圖書館的經費問題。
青島的中國知識分子有很多也是米維斯基圖書館的讀者,這座廣西路上的建筑是老市區少有的紅磚清水墻,有著美觀的磚雕,至今仍在。
當年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俄文報紙《柴拉報》最早在哈爾濱和上海發行,該報的總編淶比池得知青島也生活有很多俄羅斯僑民后,親自來到青島了解情況,青島的俄羅斯僑民的數量和生活狀況讓淶比池對報紙在青島的發行充滿信心,他經人介紹結識了米維斯基,雙方敲定,由米維斯基作為該報在青島發行總代理,圖書館即是報紙在青島的發行總部。
淶比池的妻子奧利噶也是《柴拉報》的員工,根據工作安排,她經常往返于上海和青島之間,所以《柴拉報》上經常有報道青島的新聞。后來,淶比池看好了青島作為度假勝地的優良環境,在黃海路18號斥資購買土地,給自己建設了一座以石材為主要建筑材料的別墅,這座小樓就是青島人俗稱的“花石樓”。
影視演出
影院與著名電影人
20世紀40年代,青島的話劇團曾經演出過很多俄國話劇,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果戈理的《欽差大臣》、高爾基的《夜店》等劇目。
青島是影視之都,當年就有很多著名的國際影視人出生于青島,其中俄籍的有沙穆舒林(全名:沙穆舒林·弗拉基米爾·蓋奧勒給耶維奇)和巴洛金(全名:巴洛金·阿列克賽·弗拉基米洛維奇)。
沙穆舒林1940年出生于青島,1996年在莫斯科逝世。他回國后成為蘇聯及俄羅斯時期的著名電影導演、編劇、藝術家,曾獲得過列寧共青團獎章,執導了《灰色老鼠》《蘇聯制造》等影片。
巴洛金1941年在青島出生,后隨家人回國。由于從小在青島期間受了俄羅斯話劇的影響,長大后他考入了俄羅斯戲劇藝術大學,1968年畢業后,他進入基洛夫青年劇院,執導過大量在俄羅斯著名的戲劇,獲得了“俄羅斯人民演員”“莫斯科獎”等很多殊榮,現在是俄羅斯莫斯科青年模范劇院著名導演,2015年,因其在戲劇藝術方面對青年一代教育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俄羅斯聯邦總統獎——文學藝術獎項。
俄國僑民力巴國夫來中國后,購下了青島美國商會會長亞當斯在湖北路(原27號)一處倉庫,改建為電影院,叫金城電影院,后來曾改為大洋劇院,主要放映西方影片,以好萊塢影片為主。20世紀40年代,力巴國夫引進了蘇聯影片,有發行公司簽約代理了放映權。
在此后的幾年里,在青島放映過的蘇聯電影有:故事片有《黑海艦隊》《戰后晚上六點半鐘》《寶石花》《名神寶盒》,以及紀錄片《體育之光》。故事片《寶石花》是一部彩色影片,當時彩色影片還很少,所以非常吸引觀眾。當時,蘇聯電影業為打開中國市場,開始有漢語故事片。但當時的配音者都比較業余,有的說山東話,有的說東北話,現在想來,現場效果一定很“逗樂”,即便這樣,總比看原版片聽不懂或者邊看電影劇情,邊盯著屏幕上不斷變化的字幕方便,有了配音,觀眾可以更加投入地欣賞影片內容。后來金城電影院因成為危房被拆除,在東平路選了新址重開并改名為紅旗電影院。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和中國電影工作者聯合攝制了大型彩色紀錄影片《觧放了的中國》,其中在青島的山海關路、海濱公園中拍了很多鏡頭。影片在青島一中、二中選擇師生各三十人作為群眾演員,我的爺爺也被選中參加,拍攝的鏡頭有跳集體舞、游園、散步…… (魯繼勇)
責任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