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云南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拒絕當全職太太的學生捐款一事引發持續關注。最近,那位被拒絕的女生黃付燕也接受了采訪,她說:“張老師話丑理正,她(反對當全職太太)是從我們(女高畢業生)的立場去說的。” 同時,她也表示,在捐款被拒的第二年,她考上了特崗教師,還算“及時整改”。
因明確表態“最反對當全職太太”,“燃燈校長”張桂梅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話題在微博上閱讀已超5億。眾多與之相關的話題也火了起來,眾多網友為此吵得不可開交。作為新聞不可或缺的一環,事件中的另一方,即那位捐款被拒的女生又持何種觀點呢?這是人們都想知道的。身處其中,她的說法顯然別具分量。
如今,那位女生黃付燕出來發聲了。她的出場讓這一事件免于深陷口水中不能自拔,而她的話語也更讓該事件散發出寶貴的人性之光。
其一,黃付燕講明了這件事的前因后果,點明了張桂梅校長說那一番話的特定語境。當時,黃付燕和她老公的經濟條件確實不好,她懷著一片報恩之心想捐2000元。這筆捐款被張桂梅校長拒絕了。她看出張校長的臉“板起來”,知道其對自己當全職太太不滿意。作為學生,黃付燕明白張校長的一片苦心,心里并未責怪張校長,“話丑理正”四個字可以概括一切。
其二,黃付燕不僅沒對張校長的做法心存芥蒂,還變壓力為動力,“及時整改”,考上了特崗教師。這說明她非常看重張校長的意見,也在這種意見引導下,擺脫了焦慮情緒,通過進一步努力,實現了經濟獨立。字里行間,看得出她在這件事上,還是非常感謝張校長的。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圖報既是傳統美德,也是基本的價值倫理。然而這些年來,我們看過太多“有恩不報”乃至“恩將仇報”之事。尤其是在輿論的聚光燈下,一點小事,一經渲染,也可能變成一根尖刺、一塊巨石,擾亂人的理智,堵塞人的心路。在這一新聞中,前有老師拒絕接受學生捐款,并在采訪時用了“滾出去”這種激烈措辭,后有學生不介意、不回避,還接受采訪主動發聲力挺老師,這樣的一種“互動”讓人心生溫暖。
縱觀整個事件,可見老師之耿介,亦可見學生之質樸。在人心浮躁、戾氣縱橫的網絡空間里,在精致利己主義盛行的當下,這樣的一種互動,絕對是一股清流。
今后,關于“全職太太”的話題相信會繼續討論下去,而圍繞張桂梅對這一話題的表述似乎已能塵埃落定。惟愿我們的社會在唇槍舌劍爭鋒之外,也能再多些良性互動,讓人心溫暖人心,用真情傳遞真情,如此則會更和諧。(青島日報/觀海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