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6月9日上午,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青島日報社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23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副主席姜巧珍參加活動。
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將前期調研深圳、長沙等智能建造先進城市及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重點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帶到協商活動現場,與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一起,聚焦“大力推動智能建造,打造城市更新建設新示范”主題,圍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拓展BIM技術應用場景,推進建筑行業智能化轉型,提升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等內容面對面協商。
在預制工廠的智能生產線上,一排排機械臂按照提前輸入的尺寸和樣式的數據,完美實現著裝模、加工、養護、檢測等多流程“無人化”作業;在建筑工地,墻磚鋪貼機器人率先完成廚衛墻磚鋪貼后,膩子涂敷機器人進場在多個房間實施全自動涂敷作業,之后膩子打磨機器人接棒細致打磨……隨著智能化科技高速發展,建筑業的一場智能化革命正在到來,“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正逐漸成為現實。
在建筑行業,智能技術革命更多發生在智慧工廠中。“智慧工廠采用先進自動化生產線,基于信息化、互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標準化流程,集中生產經營,以智慧創新的運營模式推動‘綠色建造’向縱深邁進。”鄧慶堯說,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工廠整體工作效率可以提升15%,生產管理時間成本減少70%,生產異常損失減少50%,管理人員減少20%。
近年來,青島建筑企業積極探索智能化改造,逐步建立具備智能化生產線的裝配式產業基地,但與深圳、佛山、蘇州等智能制造先進城市相比,青島的建筑工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化程度不高、覆蓋面不廣,賽道和能級都有差距,難以滿足智能建造高質量發展要求。“要想推進建筑業生產企業智能化升級,實現‘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青島必須加快完善建筑標準部品部件庫,推動更多的部品部件通過工廠生產,實現工廠和施工現場的協同。”牛永波說,青島將依托制造業的發展優勢,發揮卡奧斯等平臺作用,為企業生產環節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賦能,到2025年,力爭打造智能化工廠20個以上。
當下,建筑業勞動力老齡化和用工荒同時加劇,勞動力新舊交替面臨較大挑戰。據人民數據研究院的數據,2021年,建筑業中50歲以上的勞務工人占39%,低于30歲的建筑工人僅占11%。從建筑企業的招工實際情況看,愿意從事建筑行業的年輕人鳳毛麟角。“研發人工智能等替代技術,推動建筑業從勞動密集型向高新技術型轉變已成為必然選擇。”路彤說,“期待更多人工智能機械在建筑工地大展身手,替代建筑工人中的‘銀發族’成為現場施工的‘主力軍’。”

路彤
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迅猛發展,已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優勢產業,工業機器人產銷量躍居全球第一,產值突破千億元。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產品被應用到了建筑施工領域。空中造樓機、住宅造樓機、智能架橋機、5G遠程操控塔機、高精度測量機器人等一大批硬核建造智能裝備從理想走進現實。
“與人工操作相比,智能機器人施工的顯著優勢是高質量、高效率和高安全性,可有效降低人力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引發職業病與發生安全事故的風險。以地面找平機器人為例,其施工效率是熟練建筑工人的四倍左右,而平整誤差還不到工人的一半。然而,建筑施工機器人研發成本高,應用場景有限。”張超說,早在2020年,已經有建筑企業在砌磚、抹灰、混凝土澆筑等場景中使用機器人,但直到現在,“機器代人”的應用場景仍然局限在這幾項。青建集團此前曾引進部分施工機器人,但建筑工地現場環境復雜,一臺地面找平機器人需要兩名建筑工人“陪護”,噴涂機器人只能有效噴涂面積大的墻面,邊邊角角還需要建筑工人修補。在沒有形成一定的施工規模前,購買并使用施工機器人并不劃算。
“青島擁有國內首家‘國家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在世界排名前10名的機器人企業就有6家,發展建筑機器人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鄧慶堯說,希望青島出臺扶持政策,倡導建筑機器人租賃使用,鼓勵建筑項目全面使用機器人輔助施工。
本次協商活動還邀請了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曾森和該校智能建造專業首批即將畢業的學生代表來到現場,圍繞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問題展開交流。曾森說:“專業人才缺乏仍是限制智能建造發展的短板。發展智能建造需要兼修信息化技術與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給學生創造更多實習、實訓的機會,實現人才培養與建筑行業的實際需求良好對接,各建設企業應給智能制造專業人才相應的待遇,形成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環。”

曾森
安居樂業是人民群眾對幸福最樸素的期待。據牛永波介紹,青島將以入選首批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為契機,圍繞“加快建筑工業化升級、加強技術創新、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產業體系、推行綠色建造、開放拓展應用場景、創新監管服務模式”等重點事項,系統謀劃智能建造頂層規劃,由點及面,有序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在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起點上,大力發展智能建造,賦能青島建筑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文 于滈/圖 )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