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灣沿岸碼頭上一片繁忙景象。
海西灣,一個東、南、西三面受海西半島環抱,處于北緯36°線“船舶工業帶”上的小海灣,因其水深港闊的優越條件,逐漸成長為國家級船舶海工產業化基地,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國家級新型工業化船舶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
近日,我國最大作業水深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洋石油119”從海西灣起航。這座“海上超級工廠”可控制3個水下油田、26棵水下采油樹全生命周期的生產,其在惡劣的海況中能夠“穩如泰山”,全靠科研人員量身打造的“定海神針”——SIT大型內轉塔單點系泊系統,而這套系統在全球范圍僅有4例應用。
海西灣里的奇跡遠不止于此。全球最大的40萬噸級礦砂船在這里下水、“海上油氣處理廠”P70在這里交付……近幾年,“全國第一”“亞洲最大”等字眼一直伴隨著這片海域的發展,這個十年前還略顯荒涼的“小海灣”一次又一次地把世界的眼光聚焦在這里,這個膠州灣畔的小小海域搖身變成“國家級”。
俯瞰海西灣,這個面積僅有8平方公里的U型港灣里,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多家重量級海工裝備巨頭比鄰而居,工人們緊張有序地組裝各類海工裝備模塊,碼頭上一片繁忙景象。
區工信局局長謝龍目介紹,目前海西灣已聚集100余家船舶制造與海工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形成了以海洋石油工程、北船重工為龍頭的完善產業鏈條,從大型船舶主機曲軸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發動機、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港口及船用機械等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配套能力的大型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聚集的不單單是海工企業的數量,更是西海岸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速提質的底氣。在這里,一條工業千億級產業鏈正加速形成,“國之重器”頻頻從這里出發,隆隆駛向廣袤的大洋。“海西灣海工裝備產業集聚效應明顯,西海岸借此契機打好海工裝備向高端邁進攻堅戰,打造世界級海工裝備制造基地。”謝龍目表示,作為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之一,新區持續推進海西灣船舶海工產業基地建設,并形成以北船重工為修造船龍頭的完善產業鏈條。
2019年船舶海工產業集群納入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儲備庫;2020年1-5月份,船舶海工制造業實現產值42.83億元,同比增長10.97%。之于西海岸新區,海西灣儼然勾勒出了這個國家級新區的藍色經濟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