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開啟,青島迎來高溫、悶熱、多雷雨天氣,一大波“桑拿天”來襲。根據青島市氣象臺預報,12日至14日的白天最高氣溫依然偏高,沿海一帶最高氣溫在30℃左右,內陸地區在33℃上下。
高溫不止于青島。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10日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世界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近日,我國多地遭遇高溫“炙烤”,37℃以上的高溫影響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東等地有21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今夏北方高溫為什么如此“猛”?市民應如何應對高溫天氣?記者展開調查。




——小邱調查——
熱從何來?
今年夏天,北方地區受到較強的暖氣團控制,且影響時間長。
在高壓脊形勢控制下,天氣多以晴熱為主,沒有云層遮擋,升溫加快。夏至前后白晝最長,長時間的日照也為高溫的形成和維持“加了一把火”。
全球變暖背景下,夏季氣溫呈上升趨勢,高溫天氣頻發。根據(1991至2020年)氣候資料統計,7月7日至7月22日小暑節氣期間,青島市平均氣溫最低的年份是2003年,為22.6℃,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為28.3℃。
厄爾尼諾現象會影響副熱帶高壓帶的走向,導致北方一些地區氣溫偏高。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持續上升,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發生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入伏會更熱?
入伏是溫、濕度的一個總體概括。我國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熱帶高壓北抬控制北方地區,出現無雨、高溫、高濕的天氣現象。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長版”。今年是“加長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是自2015年以來連續第9年長達40天的三伏。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為代表,與晴熱、干熱天氣大相徑庭。就人的個體感受而言,體感溫度不僅和氣溫有關,還受濕度影響?!吧D锰臁币驖穸容^高,身體排出的汗蒸發不掉,熱量散不出去,人的體感溫度也更高,會感覺到悶熱,容易中暑。
未來一段時間,雨帶將逐漸北移,北方地區將進入雨季。屆時,高溫天氣從高溫干熱轉為高溫高濕。由于雨后濕度較大,市民體感會更為悶熱,應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及時補充水分。
高溫天氣“生存”指南
高溫時段減小外出。盡量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或溫度較高的環境中活動、滯留,非必要不在10至16時這一氣溫最高時段外出。
如需外出做好防曬。如果必須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如穿淺色、寬松的衣服,戴涼帽、太陽鏡,打遮陽傘,涂抹防曬。
補充水分清淡飲食。減少高脂飲食,增加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的食品攝入,控制高糖、酒精飲料飲用和冰鎮品食用,多喝電解質水補充水分。
空調溫度不低于26℃,定期開窗通風換氣。從炎熱室外進入空調房,應提前將汗擦干。出汗后要及時換衣,切忌出汗后立即洗澡,更不要用冷水沖澡。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
如有不適及時就醫。如有頭暈、惡心、胸悶等不適應及時就醫,家里常備防暑降溫藥,如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按藥物使用說明正確使用。如果癥狀沒有緩解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
這些癥狀要警惕
! 先兆中暑:口渴、頭暈、多汗、體溫稍有升高。
!! 輕癥中暑:口渴、頭暈、面色紅、大量出汗、體溫多超過38℃。
?。?!重癥中暑:意識渙散、肌肉抽搐、四肢無力、血壓下降、體溫超過40℃。
中暑是指人體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出現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癥狀的總稱,是熱平衡機能紊亂而引發的一種急癥。熱射病是中暑里最嚴重的一種,死亡率達50%至80%。
中暑后要迅速脫離高溫環境,轉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補充液體、淡鹽水;人工散熱,使用濕毛巾冷敷、冰敷腋下、酒精擦身;重癥中暑要撥打120及時就醫。
——小邱想說——
高溫天氣不可小覷,
夜間高溫甚至會成為
有基礎病老人的致命因素。
市民要關注高溫預警情況,
盡可能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溫下。
您有什么防暑小妙招?
歡迎來“直通12345”平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