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東西在歲月的長河中沉淀,它們穿越時光,回溯歷史,走到我們面前。非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除文明古跡與秀麗山河的第三種絕色,它所承載的不只是濃墨重彩的歷史,還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
創藝大賽 手造“乘風”
同非遺共振,與創意同頻。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青島市自媒體協會承辦,煙臺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威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日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協辦的2023年青島市第二屆手造節創藝大賽(膠東經濟圈)火熱進行中。
大賽自7月21日開啟報名通道以來,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大眾參賽熱情高漲。截至目前,已收到來自文旅、手工藝協會、高校、文創工作室、手造文化愛好者等不同行業手造者的近200件作品,涵蓋非遺、傳統工藝、現代設計等多個領域。
齊魯大地擁有豐富的非遺文化、民間工藝、傳統產業資源,膠東地區更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手造沃土,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膠東手造蘊藏大量中華傳統文明的瑰寶,孕育著無限廣闊的產業“藍海”。一場大賽,點燃了膠東地區手造人的熱情,一件件匠心手造接連不斷,在這個酣暢淋漓的盛夏,激起了一朵朵璀璨奪目的藝術浪花。
絕色膠東 向“潮”而生
當傳統與現代的隔膜得以打破,人們會用怎樣的口吻在新時代講述沉淀了千百年的匠心故事?在短短的一周之內,大賽征集到了近200件作品,其中還涌現了《二十四節氣精靈》剪紙、《五谷豐登》花餑餑、《生命·里院》齊繡、《彩繪木雕-門神》木雕、《鵝卵石趣》手工雕刻等一大批獨具膠東特色的手造佳作。以創新思維挖掘傳統文化,用現代技術演繹傳統文化,技藝的風骨永不凋落,匠心的手造向“潮”而生,傳統手工藝正以各種創新方式重放光芒,展現著絕色膠東的獨特魅力與人文內涵。

《二十四節氣精靈》剪紙

《五谷豐登》花餑餑
《觀海》這件作品靈感來源于膠東地區神秘、幽靜、華麗,又充滿力量的海洋。作品運用傳統手造的印染技術,此外還使用了宣紙、錫紙等材料,構成簡單利落。藍色顏料和黑色顏料的碰撞、融合,描繪了深海的神秘。底部的錫紙托起球體又使作品充滿了科技、未來和現代感。

《深海之章》石畫作品利用石頭本身的獨特造型進行創新,使它變成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讓這街邊隨處可見的石頭可以作為家居裝飾走進千家萬戶。

《生命·里院》這幅作品歷時7個月完成,采用了亂針、套針、搶針等十多種針法,特別是恢復了齊繡中傳的“齊針繡”,使得這幅作品既有齊針繡的精工細作,又有現代創新的輕巧靈動。最具挑戰的除了栩栩如生的貍貓,還有繡品背景中那些木頭的斑駁滄桑感,被表現地淋漓盡致。

手造的靈魂是技藝,而技藝的載體是人,在報名參賽的手造匠人中,有位老師已經連續參加兩屆手造大賽,去年的參賽作品《藍孔雀-木雕裝飾畫》展現了手造技藝的精彩絕妙,今年的作品《彩繪木雕-門神》,運用了傳統手工木雕技法表現人物立體畫面,彩繪上色畫面對比鮮明,衣飾華麗,色彩鮮艷,寓意吉祥。

《彩繪木雕-門神》

《鵝卵石趣》是來自威海的一件作品,以手工進行雕琢創作,以物達意、適景、寄思、勵志,隨著匠人的文化審美隨“型”所欲來添加藝術價值,雕刻而成文房四寶系列,茶具系列,花瓶花盆等系列工藝品。

手藝,也是“守藝”,它們在創新發展中不斷迭代新生,充滿了弄潮市場經濟的生命力,也在齊魯大地的滋養下,描繪著絕色膠東最美的模樣。真誠期待熱愛手造、熱愛創新和設計的你,關注2023年青島市第二屆手造節創藝大賽(膠東經濟圈),見證膠東地區手造的發展。(智慧青島 楊旭彤)

關注微信公眾號,發送“手造大賽”進行線上報名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