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理健康嗎?什么樣的心理狀態才算健康?別著急回答,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面的測試
1.是否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專心
2.是否因心煩而睡眠很少
3. 是否感到在各種事情上都不能發揮作用
4. 是否對一些問題沒有能力做出決斷
5. 是否總是處于緊張之中
6. 是否感到無法克服困難
7. 是否從日常生活中不能感到樂趣
8. 是否不能夠面對困難
9. 是否感到不高興和心情壓抑
10. 是否對自己失去信心
11. 是否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
12. 是否所有的事情都感到不值得高興
每道題答案是“是”獲得1分,“否”不得分。當評分大于或等于4分,說明你的心理健康已經出現問題。
去年6月10日,國家衛健委曾發布消息稱,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為30.3%,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僅為26.8%。
可以看出,當前老年人對心理健康問題認知度不高的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有時甚至存在一些社會偏見和歧視等現象。
正因如此,官方《老年失能預防核心信息》第六條內容就是關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要重視,良好心態要保持。學會自我來調適,識別如何算早癡。焦慮抑郁壞情緒,尋求幫助才明智。
心理健康是軀體健康的基石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
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他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
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
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專家表示,老年人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但相對疾病,我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還欠缺關注。
老年人應學會自我調適
人到老年,都會有各種生理變化,加之離退休后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必然會對心理產生影響,對于老年人來說,該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呢?
1.用積極的生活延緩衰老。老有所為,老有所用。對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對活動,要開展自己喜愛并適合自己的活動,如釣魚、游泳、種花、下棋、旅游、繪畫、練書法等。
2.要善于控制、調整情緒。老年人要注意控制、調整不良情緒,可以深呼吸、聽音樂等。
3.保持晚年家庭關系的和睦。天倫之樂,對老年人十分必要。晚年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能避免產生孤獨感。對待家庭問題,老年人應保持豁達的態度,子女也要體恤老年人。
4.端正對疾病的態度,積極治療軀體疾病。老年人容易得病,對待疾病應正確面對,既要重視它,又要藐視它,不為疾病背思想包袱。
5.擴大興趣與交往。老年人適應退休生活的最好辦法,是發展和培養對生活的新興趣、新愛好。把精力用在自己所喜愛的活動上。此外,還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交往,加入集體活動,多與人接觸,可以保證心理上的青春。
6.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適當的體育鍛煉。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并富有營養為原則,切忌暴飲暴食。適當的體育活動,既可鍛煉身體,增加機體的靈活性,又可使生活充實有意義,鍛煉最好每周五次,每次半小時。
7.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有序,活動有節,對老年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如何識別早期癡呆
我們都知道,老年人群隨著器官老化,功能出現衰退,也更容易發生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身心不健康的嚴重后果,最常見的是老年期抑郁癥或老年期癡呆等。
想必很多人對去年的熱播劇《都挺好》印象深刻,蘇明玉與父親蘇大強冰釋前嫌那一幕也是賺足了大家的眼淚。蘇大強全然不認識眼前的女兒,只記得要去給女兒買習題集,這一幕在廣大有癡呆患者的家庭中并不罕見。
隨著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癡呆也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其實,患者在進展到癡呆前就已有跡象表明其有癡呆傾向。
相信大家有個直觀的印象就是,在喪偶后,蘇大強的性情發生了極大轉變,變得極度自私、挑剔,我們看到的就是各種做作,一言不合就要買房、要喝手磨咖啡等,把一家子折騰的雞飛狗跳。此外,情緒表現不穩,行為較以前顯得異常。因此,蘇大強也被廣大網友封為“中國第一作爹”。
但是,吐槽過后也該深思,萬一自己家老人出現這些情況怎么辦?怎么才能早點識別早點診斷,防止癡呆快速進展?
1、語言表達困難,想不起自己要說什么,明明想說“東”,說出來的卻是“西”。
2、記憶力明顯減退,尤其是近期記憶。
3、時間定向困難,弄不清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
4、迷路,尤其是在不常去的地方容易迷路。
5、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生活沒意思。
6、抑郁或有攻擊性。
如果“心”病了,我們該向誰求助
心理援助熱線是一個可行、方便、及時且能保護隱私的方法,也是國際通行的保障社會公眾心理健康的技術。據悉,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置心理援助熱線約53個,覆蓋全國51個城市。
在北京,一種名為主動式社區治療(ACT)的服務正在16個社區推廣。由一個精神科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等組成的團隊,為每位患者“量體裁衣”,幫助他們連續服藥、治療,助其回歸社會。
從精神科醫生的“職業隊”,到如今引入社工、康復治療師等“聯合隊”,服務人員之變折射出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在織牢基層“網底”的同時,變得更加多元。
專業幫助機構:1.所在單位的相關心理輔導人員;2.精神類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心理門診;3.綜合性醫院相應科室;4.得到認可的社會心理咨詢機構。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