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立市的青島,究竟還有沒有底氣?
11月2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2019年度山東省工業百強企業名單。青島13家企業上榜,比去年新增3家,創下5年來最好成績。
山東工業百強公開可查數據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度榜單。經查詢,2015年度至2018年度,青島分別有8家、6家、8家以及10家企業入選。
總量呈穩步上升趨勢,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對這份“考卷”我們不應盲目樂觀。
2019年度山東省百強企業名單(青島)
大企業軍團“斷檔”嚴重 新面孔新產業難覓
總量最多,但從結構和構成看,多年來困擾青島工業的“老大難”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一是,大多數企業集中于“腰部”和“尾部”,頭部企業“稀缺”。
5年來,榜單前10中,青島企業只有海爾、海信在“孤單”支撐。
其余企業幾乎都在30名之外徘徊。2019年度,青島位居30-50位的企業有4家,51至90位的有4家,3家企業位居91至100位。
這意味著,青島大企業軍團“斷檔”較為嚴重。
仍以2019年度榜單為例,海爾、海信兩家千億級企業之后,緊隨其后的是營收458億元的中車四方股份,500億元及以上企業為空白。而營收300億元以下企業,數量則有7家,超過半數。
二是,難覓真正新面孔,新產業幾乎空白。
幾乎每年都有新上榜企業,但要說哪一家企業是真正的新面孔,恐怕會難住所有人。
與2015年度榜單相比,2019年度的“新面孔”是一汽解放青島公司、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公司、賽輪集團、中石化青島石油化工、澳柯瑪、海灣集團以及即發集團。
這些企業,即便較為年輕的賽輪集團和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公司,注冊成立也都已超過15年。
從企業分布的產業領域看,青島除了在汽車產業取得了突破之外,并沒有其他新產業代表異軍突起。入圍企業一直集中在家電、化工、啤酒飲料、紡織服裝、軌道交通等青島傳統優勢領域。
全部營收不及一家華為
與標兵和同類城市相比,青島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深圳是去年以來青島一直在學習、對標的城市。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青島13家百強工業企業營收尚不到7000億元。而2019年,華為營收為8588億元。
一份關于2019年深圳是制造業上市企業營收50強的榜單顯示,24家營收超過百億元。其中,除了2家營收超過千億的企業外,500億元以上企業有6家而青島經常與之比較的城市中,青島也有些望塵莫及。
先來看看寧波,不久前發布的2019年度寧波制造業百強顯示,營收超過112億元(以青島排名最后一家企業營收為參照)企業,數量達20家,超過青島7家。而這20家企業的收入,也超過青島13家企業的收入。
6家入圍全國榜單,多年“原地踏步”
將坐標放大至全國。
9月底,新一屆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榜單發布,海爾、海信、青啤、賽輪、澳柯瑪、海灣集團等6家企業入選,數量繼續與前一年持平。自2016年度榜單起,青島入選企業就一直停留在6家。
青島已被寧波甩在身后。寧波17家企業入選。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島工業在近年來在全國的競爭力。
2015年,青島實現工業總產值1.82萬億,位居全國第8,北方第二。排在青島前面的有蘇州、上海、天津、重慶、佛山、深圳、廣州。寧波,只位居第14位。
但此后,青島工業規模一路下滑。青島統計年鑒顯示,2018年青島工業總產值只有1.13萬億。
近期,搜狐城市根據公開統計數據,對中國主要城市的工業增加值進行了排名。青島勉強擠進前20。不僅寧波、無錫、武漢等排在青島前列,連泉州、南通、唐山等城市也超過青島。
青島,要加油啊!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