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科技彰顯著文明的高度,傳統與自然承載著人類的來處。一個是遠方,一個是起點,手造就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之間建立連接點,讓活在當下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物一具上感知歷史的溫度,時代的脈搏。
夏末秋初,季節輪換,總有新的故事值得期待,總有舊的篇章落下帷幕。9月9日下午,2023年青島市第二屆手造節創藝大賽(膠東經濟圈)決賽在市北區大鮑島文化休閑街區易州路廣場成功舉辦,90件入圍作品同臺競技,來自膠東五市的手藝人展示制作工藝,專家現場評審,最終評選出膠東手造大獎1個、金獎2個、銀獎3個、銅獎4個,具體獲獎名單如下: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些手造佳作吧:
《生命·里院》

《生命·里院》這幅作品歷時7個月完成,采用了亂針、套針、搶針等十多種針法,特別是恢復了齊繡中傳的“齊針繡”,使得這幅作品既有齊針繡的精工細作,又有現代創新的輕巧靈動。最具挑戰的除了栩栩如生的貍貓,還有繡品背景中那些木頭的斑駁滄桑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九鹿鳴春》

《九鹿鳴春》展示的是由九只雄健優美的敦煌莫高窟九色神鹿組成“V”字型(代表勝利),鹿角頭飾盛開的梅花,足踏祥云和群山,騰空奔向前方。群鹿以不同的姿態,組成疏密得當、錯落有致的藝術造型。一只體態強壯有力的神鹿,嘴含金色靈芝,立于中央,鹿角呈環抱盛開狀,其它神鹿體態各異,有的奔跑跳躍、有的回首眺望、有的張口鳴叫……整個畫面生動有趣、充滿了無限的活力和靈氣,更凸顯了群鹿神秘的藝術色彩。“九”的數字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也具有美好的象征。
《龍頭蜈蚣風箏骨架》

龍是中華民族吉祥圖騰之一,是造福人類的祥瑞之物。《龍頭蜈蚣風箏骨架》是濰坊風箏的代表作品,其制作工藝繁雜、難度極高。從設計到放飛,要經過扎、糊、繪、放等三十六道工序。此作品既把龍的雄豪、矯健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勾勒出一個活力生動、頑皮逗人的藝術形象。
《“星”盛齊魯--山東十六地市錫鑲文創杯》

下面的這個作品名叫《“星”盛齊魯--山東十六地市錫鑲文創杯》,采用的是威海的錫鑲技藝。威海的錫鑲技藝是膠東地區特色傳統手工藝,2009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等各種獎項及稱號。此作品采用山東十六地市地標風光加以設計并以錫鑲形式進行呈現。載體選用通用羊脂玉瓷,以器物為媒介宣傳城市美麗風光,將山東的文旅風光留在非遺的藝術創作中。
《花中四君子》

取貝為材展海韻,巧手成雕訴匠心。作品《花中四君子》選取東南亞海域出產的珍稀螺貝為原料,采用多種工藝手法精心雕刻而成,使四君子的風骨更加立體形象,雕工精美絕倫,有著極高且獨特的藝術欣賞性。
《福娃舞起中國龍》

《福娃舞起中國龍》根據傳統的虎頭帽,設計創作出其余十一個生肖帽子的形象。以葫蘆為載體,用面塑塑造出生肖福娃舞龍、敲鑼打鼓的場景,并在葫蘆開光處用烙畫的形式烙制了吉祥如意的紋飾。作品背景以平度千佛飛閣為原型,用傳統手工藝作坊泥塑、面塑、剪紙、草編等非遺項目的牌匾加以裝飾。寓意傳統手藝生生不息,祖國繁榮昌盛。
《珍貝九龍壁》

貝雕《珍貝九龍壁》以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為原型,按比例精縮創制,采用浮雕、鑲嵌、鏤雕等工藝技法精雕而成。十八條蛟龍神形各異、栩栩如生,飛檐瓦楞,鐫梁雕柱,處處展現著精雕細琢的技藝,再現了原“九龍壁”古建筑傳統美學的神韻與精湛之美。
《精彩蝶變邁向百年》

《精彩蝶變邁向百年》是一幅來自日照的作品,構圖上采用小圖拼大圖的模式,色彩上采用單色與彩色相搭配的方法,選取紅色傳承、鄉風文明、鄉村振興、蔚藍經濟、小城大港、開放活市、生態宜居、老有所依、精彩蝶變等9幅有日照文化元素的小故事。作品技法體現“一切一鉸”碎毛技藝和“五色滿堂彩”彩色剪紙技藝,傳統中有時尚,質樸中見華麗,民俗韻味十足。
《高柄鏤空蛋殼陶杯系列三—曙光》

作者在高柄鏤空蛋殼陶杯的基礎上創新制作了這款現代韻味《高柄鏤空蛋殼陶杯系列三—曙光》,采用雕塑手法和雕刻技藝,在極薄的坯體上雕刻出幾何圖案,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完美地展現了鏤、透、美的光影視覺。
《海洋二十四節氣》

最后一幅作品是《海洋二十四節氣》剪紙,用潔白的宣紙剪制成24幅節氣圖,按二十四節氣順序,以24位吉祥童子與24個海洋動物嬉戲玩耍,并在周圍配有24節氣的代表花卉組成吉祥圖案。用剪紙語言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面。
技藝的風骨永不凋落,匠心的手造向“潮”而生。那些傳統的制作技藝,從歷史的滾滾長河里順流而下,不僅是歲月的沉淀,也是時間的磨煉。在膠東,有太多手造好物巧奪天工、美輪美奐,這是心與手的相通,古與今的交匯,物與技的融合,也是對膠東非遺文化最美的詮釋。(智慧青島 楊旭彤)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