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4日訊 在一片煥發新生的歷史建筑環擁下,9月14日下午,第三屆青島市歷史建筑價值要素保護工匠技能比武大賽頒獎儀式舉行。在這場為期三個月的實戰比賽中,138名工匠在各自參與項目中“沉浸式”參賽,各顯身手,一比高下。通過“實體實戰”的比賽形式,不僅全過程展示了我市歷史建筑修繕技藝,還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營造了濃厚的“比學趕超”氛圍,進而助力我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深入推進。

老建筑修繕是一項“內外兼修”的精細活兒,因此外墻飾面、木作、屋面掛瓦、價值要素等等,這些都是大賽重點考評的方面。“在比賽期間,考評組分三個階段進行現場檢查打分,全過程考評施工人員建筑修繕技能和細節把握水平,引導施工企業注重保護價值要素,還原歷史建筑老味道。”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選手們在比賽中互動互助、互學互鑒,展現了自身的實力和良好風貌,弘揚了工匠精神。
擁有24年老建筑修繕經驗的王太和,捧得了本屆大賽外墻飾面專項一等獎,江蘇路77號波螺油子藝術谷項目的修繕,便有他的一份功勞。“老建筑外墻的修繕需要‘修舊如舊’,顏色調配、沙泥比例都很有講究,尤其是外墻立柱的雕花修復更是一個技術活兒。”王太和認為,修好老建筑就要抓住最細微的環節,一絲不茍,下足 “繡花”功夫。
更讓人欣喜的是,如今還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市歷史建筑修繕隊伍中。據統計,此次參賽隊伍中便有35名“85后”青年工匠。事實上,工匠大賽的持續開展,初衷就是為了培養一批年輕的“工匠”手藝人,走出一條歷史建筑修繕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賽場切磋技藝,賽后交流學習,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大賽給我們提供了提升技能、成長成才的平臺。”今年27歲的任希參與了陵縣路19號、吳淞路12號項目修繕工作,雖然是土木工程專業出身,但所學的是工業與民用建筑,他告訴記者,接觸老建筑修繕工作之初,幸好有老師傅手把手教授傳統施工手法和工藝,經過幾年鍛煉,如今也已獨當一面。
記者了解到,通過此次大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還與參賽單位、工匠師傅、修繕專家等通力合作,深層次挖掘經典傳統工藝工法,補充整理6大類16種傳統工藝工法,編制了第二版《青島市傳統風貌建筑修繕工藝工法圖鑒》,用于指導從業人員精細化施工,助力提升我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修繕品質。
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一號工程”。自去年啟動以來,我市對以中山路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進入了有計劃、分步驟保護更新的階段。市區兩級形成合力,聚焦中山路及周邊2平方公里區域,重點對已征收建筑進行原樣修復,注重采用繡花功夫保護價值要素等建筑歷史信息,完成保護修繕老建筑30.4萬平方米,整治道路26條,建成7個停車場。區(市)同步開展業態招商,立足于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各類招商政策,吸引商戶落戶歷史城區,目前共引入249家重點業態,開業面積達13.1萬平方米。以海泊路、高密路、寧陽路為代表的街巷均已開街運營,以廣興里、太興里為代表的里院建筑經修繕一新后,引入展覽、餐飲、文創藝術機構等多種業態,三江里里院建筑群被打造成集傳統文化與時尚活力于一體的人才公寓。
工匠是城市更新建設的主力軍。下一步,市住房城鄉建設局仍將繼續創新思路強化服務,提供政策保障,深化施工管理,以工匠大賽搭建舞臺,匯聚更多工匠智慧,夯實建設、施工、監理單位職責,推進本土工匠隊伍建設,用繡花功夫做出建筑精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