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青報訪談①
用工業互聯網思維優化青島產業鏈
青島經濟界專家學者熱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國未來5年乃至15年定下了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描繪了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目標的前進藍圖。
目標如船舵,理念如燈塔。《建議》中提到的“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成為青島經濟界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建議》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專家們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這為“十四五”時期經濟和產業發展,廓清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堅定了方向,也為青島在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實現產業能級的躍遷提供了明確路徑。
盡快走出規模化發展的模式
青島市城市經濟學會會長雷仲敏表示,《建議》把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放在了同一章節,體現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對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支撐作用。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落腳點,是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十四五”規劃編制強調“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在以往強調產業鏈現代化的基礎上增加了供應鏈的現代化,這一表述是基于今年疫情帶來的發展環境變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性被擺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性也是青島下一步發展需要高度重視的。
“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速產業升級的步伐對于青島來說十分迫切。” 雷仲敏說,“十四五”期間,青島發展的優勢在于具備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載體支撐,但從結構來看,青島產業主體依舊集中在相對傳統的產業,新經濟是青島下一步產業發展需要繼續補齊的短板。尤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方面,青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產業升級需要盡快完成。
他表示,近年來青島在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未來需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只有補齊創新、資本和人才的短板,才能盡快走出規模化發展的模式,走創新發展路徑,追趕先進城市。
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教授、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慶黨則從工業互聯網角度為青島優化產業鏈提供了思路。
“《建議》提出,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這充分體現了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大勢,也充分說明了要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離不開工業互聯網等相關新技術的支撐。”李慶黨說。
他表示,未來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基于數字化和網絡化。以生產制造業為例,通過工業互聯網能逐步讓產品向高標準、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今年,青島進一步發力工業互聯網,提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已經扣緊了時代的脈搏。”李慶黨說,青島依托工業互聯網,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符合國家發展大勢。
在他看來,青島可以先從優勢產業入手,依托工業互聯網及工業互聯網平臺,將產業鏈上下游串聯起來,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的區域生態圈、新生業態群,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提高本地產業的競爭力。同時,加大工業互聯網知識的普及和培育力度,加快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讓企業愿意“觸網”且有能力“觸網”。此外,還要繼續拓展與德國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取長補短,提升青島工業的基礎能力。
新興產業要加快形成本地特色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重要一環。
“《建議》提出,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作為高端裝備產業中的一員,備受鼓舞。”山東省聯合智能制造研究院執行院長、青島寶佳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系統集成總監張光瑞表示。
他說,以工業機器人產業為例,近年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都取得很大突破。雖然在某些關鍵零部件領域,國內企業仍與日本企業等存在差距,但國外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危機,有些企業開始降價應對中國企業對市場的沖擊。“下一步我們要努力進一步擴大市場應用,以應用帶動技術水平再提升。”
如何推動青島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快發展?在張光瑞看來,應該盡快形成產業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企業、人才落戶。他表示,青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機器人產業集群,但與深圳等城市相比,還需要加把勁。
“目前,青島機器人產業以集成商居多。下一步可以加大力度引進一些優秀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同時,培養一批優秀的系統集成方案設計實施人才,讓本地機器人企業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首先面向家電、橡膠等本地優勢產業形成可復用可推廣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服務體系,在全國范圍內擴展更多市場。”張光瑞說。
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院長王玉海則談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建議》提出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結合最近國家密集出臺的一系列產業規劃,我們進一步堅定了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決心,更加清晰了未來的努力方向。”王玉海說。
根據國家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要達到20%。“這意味著,每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400萬-500萬輛。”他說,這對青島是一個利好。新能源汽車是青島著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青島要抓住機遇,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首先要以科技為導向,在產業創新上取得突破。”王玉海說。在他看來,青島一是繼續以整車企業為拉動,吸引更多創新力強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在青島落地;二是依據國家技術攻關的路線圖,結合本地科技創新資源,研究本地應該精準聚焦的領域,加大投入重點突破,形成有代表性、能引領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
此外,王玉海也談道,青島應該繼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力度,尤其是讓更多人意識到新能源汽車在生態保護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在新能源汽車路權上進一步突破,提高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
大力發展服務業,走“兩業融合”之路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十四五”時期我國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做出的重要部署之一。
《建議》提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要發展好現代服務業,一定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因為服務業一定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壯大對制造業的提升將提供極大的助力。”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張彬說,通過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提升,發展高附加值制造業,可以讓產業升級直奔“微笑曲線”兩端。
在張彬看來,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既是企業和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助推青島加快構建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打造北方現代服務業中心的重要切入點。
青島正在“取經”上海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張彬看來,發揮現代服務業輻射作用,意味著青島作為輻射源必須要強,意味著青島服務業必須要站在高地上。
他表示,青島有多重優勢,首先是制造業底蘊豐厚,產業場景豐富;其次是青島正在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能更好加持服務業發展。未來,青島必須要走兩業融合發展的道路,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建議》中,在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部分,兩次出現“現代物流”,指出現代物流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一部分。”對此,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研究所研究員王彥慶表示,“可見,現代物流作為現代服務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一二三產業,連接生產和消費,是實現經濟運行中供需均衡、規模集約、結構優化的重要手段,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戰略支撐作用、先行引導作用愈發重要,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青島和重慶、深圳一同成為全國僅有的3個擁有2個國家物流樞紐的城市,青島在國家現代物流網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王彥慶看來,下一步,響應新發展格局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青島更應站在新格局下開放門戶和流通樞紐的高度上,通過智能化、信息化、平臺化等手段,提升物流產業服務水平,促進物流與交易、金融、信息技術、產品品質相融合,強化供應鏈服務功能,推進大循環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重構,并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更優的物流服務品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消費升級的需求。(青報全媒體記者 孫 欣 楊 光)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