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業170多天后,影院終于迎來了復工。
由于空間密閉、人員密集、滯留時間久等與生俱來的特殊屬性,影院的開放計劃被一拖再拖,觀影者望眼欲穿,經營者損失慘重,從業者叫苦不迭。而7月16日的一紙官宣,宛若沙漠中的一場暴雨滋潤了萬物,盡管還有“實行交叉隔座售票、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原則上不售賣零食和飲料”等限制條件,盡管目前定檔影片主要為中小體量新片和經典老片的重映,但市場各方依然歡呼雀躍,振奮無比。
數據顯示,自全國影院有序復工以來,首周(7月20 日~7月26日)票房便達到1.09億元,各地共有超過5000家影院恢復營業,復工率接近50%,放映場次、觀影人次等指標同樣在逐日上漲。
此情此景,人們似乎可以想當然地認為,只要疫情防控到位,影院重現往日輝煌只是時間問題。然而若是深入分析,你會發現,情況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樂觀。
1
疫情之下,電影產業著實不易。
國內影院自今年1月下旬暫停營業以來,整個行業已經經歷了近6個月的停擺,這對很多人來說就如同一個世紀般漫長。尤其是錯過了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節檔、情人節檔和五一檔,讓電影票房收入直接跌入谷底。根據燈塔數據的相關統計,2020年上半年國內票房收入僅為22.4億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92.9%。
如今各地影院終于迎來重啟,行業至暗時刻雖已結束,但苦日子卻并沒有終止。
我們不妨簡單做個對比:影院復工首周票房為1.09億元,平均每天大概為1500多萬元;而2019年全年電影總票房約為642.66億元,平均每天約1.76億元——單日票房,一個1500多萬元,一個1.76億元,前者尚不足后者的1/10,差距之懸殊不言自明。換言之,影院的復工并沒有引發所謂的“報復式觀影”,行業的功力恢復還不到去年的一成。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們雖然具備去影院觀影的強烈意愿,但相當一部分人對于“在密閉場所較長時間逗留”這一消費場景的信心還沒有完全恢復,尤其是近期國內個別城市疫情的反彈,又給人們增添了幾分顧慮。
此外,受上座率、優質新片缺乏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客流量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到正常水平,再加上毛利率極高的零食、飲料暫時停賣,不僅會進一步影響影院收入,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于觀影人群的吸引力,不少人會覺得“沒有爆米花和可樂的電影院不夠帶勁”。考慮到影院復工后將會面臨租金、人工、防疫等硬性投入,現階段的票房收入恐怕難以覆蓋開業成本。
以北京為例。根據證券日報的報道,截至7月24日18時,北京市開業的電影院里,平均每家電影院單日收入僅1萬元,只有去年同期的5%;而不少影院的負責人都表示,開業“真的不賺錢”。
那么,這樣的狀況要持續多久呢?中國電影家協會5月份發布的《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半數影院認為恢復營業后要達到疫情前的觀影狀態,至少需要3-6個月,還有37%的影院認為需半年以上時間;若是以8月作為復工時間起點,以2019年月度票房為參考,票房收入從復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遞增,按6個月恢復到90%的程度計算,全年票房預估128億元左右,比2019年下降80%。
影院全面恢復,路還很漫長。
2
與終端影院停擺相伴相生的,是企業經營困難。
收入端幾近停止,各項成本費用支出又相對剛性,導致國內影視板塊上半年業績普遍呈現嚴重虧損態勢,即便是萬達電影、中國電影等知名上市公司也不能例外;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也顯示,萬達電影、金逸影視在上半年均表現為虧損。
典型如行業老大哥萬達電影,在其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提到,凈利潤出現較大虧損的主要原因為: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司下屬600余家國內影城自2020年1月23日起全部停業,境外影城也自2020年3月底暫停營業,同時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視劇拍攝進度也有所延遲,公司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此外,公司仍需要支付員工薪酬、影院租金、財務費用等較為剛性的成本費用,導致預告期內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較大虧損。”
巨頭尚且如此,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無疑更加艱難,很多甚至不得不停業或是退出。來自中國電影家協會的數據表明,疫情爆發以來,影院相關企業吊銷、注銷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截至2020年6月,已有13170家影視相關公司注銷或吊銷,遠超2019年同期數量,用“倒閉潮”來形容并不過分。
另外,《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的統計結果顯示,參與調研的187家影院今年一季度平均收入為34.5萬元,平均運營成本卻高達117.9萬元,虧損之嚴重不言自明;而在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之下,將近半數的影院賬上資金不足,現金流告急,半只腳踩出了懸崖,多達42%的影院認為自己有“關門大吉”的風險,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轉手繼續經營,還有28%的影院表示“等待總部統一安排”。
還有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各地的影院每天以30家左右的速度在申請閉店或破產,這意味著全國影院的半壁江山處在死亡邊緣——這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影院。
在此背景下,即便是允許復工,很多還活著的中小影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恢復營業是等死,恢復營業卻成了賠本賺吆喝,可能死得更快。
3
行業低迷,疫情沖擊自然是頭號元兇。可若是拉長時間軸,我們會發現危機其實早露端倪。
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我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歷年電影票房收入、電影觀影人次、電影放映場次和電影銀幕總數等關鍵指標整體上均表現為穩步上升,其中,電影銀幕總數穩居世界第一位。如今,看電影也越來越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繁榮的背后,我們很容易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影院盈利能力正逐年衰減。從“單銀幕票房”這一關鍵指標上看,其數值已從2015年的137.6萬元/塊降至2019年的91.1萬元/塊,受此影響,各大主要影院對應的上市公司增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因為國內觀影人次和觀眾上座率并沒有隨著銀幕數量的井噴而得到相應的提高。Wind數據表明,自2016年起,我國觀影人次增速開始顯著低于銀幕數量增速,2019年觀影人次僅比2018年增加了0.64%,但銀幕增速卻高達16.16%。艾媒咨詢的數據也顯示,全國平均上座率從2016年高點時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11%(見圖4)。特別是近幾年,院線主要進軍下沉市場,但這些地區的觀眾數量增長卻極為有限,投入與回報難成正比。
另一方面,影院租金和運營成本沒有絲毫減少。例如,為了迎合消費升級浪潮,不少影院大刀闊斧地升級設備改善環境,各種IMAX、4D影院閃亮登場,卻也大幅度增加了各項成本和經營管理難度,進而使得單塊銀幕產出不斷下跌,影院業績自然難以得到保證——這種情況不僅頻頻出現在中小影院,就連個別大的院線也沒能幸免,曾經轟動一時的“星美系院線陷欠薪風波”就是這一現實的縮影。
與此同時,影院還必須面對來自外部的沖擊。具體而言,隨著短視頻、直播等平臺的崛起,人們的休閑娛樂內容和方式變得更加豐富,用戶注意力和時間不斷被搶占;而娛樂和電影市場的線上化又加劇了視頻平臺與線下影院的競爭,疫情期間又有不少用戶進一步習慣于使用線上平臺。如此一來,縱然影院可以憑借著綜合感官體驗的優勢而無法被完全取代,但消費者的選擇余地比以往更為充分,影院的地位已經在日益受到威脅。
疫情的降臨雖然重創了行業,卻也帶來了一個難得的冷靜期。未來將如何發展,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番。
4
話說回來,疫情過后,任何行業的復工復產都無法做到一蹴而就,勢必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回血”過程。就像同為線下服務業的餐飲和旅游,目前雖然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經營狀況,但持續向好之勢有目共睹。所以,我們理應再給電影行業多一點時間和支持。
那么,除了疫情防控形勢、觀眾信心等因素之外,還有什么是左右電影票房恢復進程的關鍵所在呢?
我們的答案是,重磅新片的重新定檔和上映時間。
眾所周知,電影是典型的內容驅動行業,好的影片必然會吸引廣大消費者重回影院,從而拉動票房增長。參考藝恩咨詢的數據,2019年我國電影票房排名前五名的累計票房收入高達197.9億元,占全年總票房的比重為30.8%,較2018年的24.7%有明顯提升,這也側面佐證了優質影片對票房的拉動作用正在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觀眾對于電影內容升級的訴求也是日趨明顯。直接例證便是2019年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其豆瓣平均分達到7.9,而該數據在2018年和2017年則分別為7.7和6.3。
這當中,除了《速度與激情8》、《復聯3》和《復聯4》,其余清一色都是國產影片。不難發現,相比于進口影片,國產影片更能激發大眾情感共鳴,并且隨著我國電影創作質量的提高、題材的豐富、類型的多元化、風格的多樣化,以《戰狼》、《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為代表的大片不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票房紀錄,還贏得了極佳的市場口碑。
從這個角度看,后續高質量國產大片的上映,或將成為后疫情時代影院復蘇的關鍵一環。
好消息是,各大影視公司已積攢了很多“硬貨”,比如原定于春節的撤檔影片《姜子牙》、《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緊急救援》、《急先鋒》、《唐人街探案3》等國產重磅影片,無論是在題材上還是在制作團隊和演員陣容上,都非常符合當前潮流,票房自然值得期待。屆時,勢必會引發一波真正意義上的“報復性觀影”,行業也將有望一掃陰霾,揚眉吐氣。
至于上映時間,是國慶檔,還是年底賀歲檔,抑或是2021年的春節檔?拭目以待。
雖然行業依然艱難,前方仍充滿未知,但是畢竟,這里已經不再是一潭死水,動起來,就有希望。
銀幕已經點亮,別的,還會遠嗎?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