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們下班后,或來一場Citywalk,在城市的風景與日落中治愈精神內耗;或與多時未見的朋友打卡一家網紅餐廳,用美食撫慰運轉一天的身心;又或痛快地來一場劇本殺,沉浸式地與現實生活暫時說“拜拜”。現在,年輕人又以另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打開自己的夜生活——上夜校。
“夜校”是什么?
夜校的英文是“night school”,朗文詞典的解釋是為白天工作者開設的夜間課堂。19世紀,意大利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所夜校,主要是為減少文盲、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夜校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并向成人教學方向發展。在中國,則出現了所謂的“夜大學”,它屬于成人高考的一種學習形式。當時,許多中國年輕人都會選擇上夜校以改變命運,屬于他們的夜生活不是霓虹璀璨的夜市,而是燈火通明的教室。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夜校不再局限于升學與考試,而是被一些走在前沿的城市賦予了新的內涵。
連日來,上海的一所藝術夜校“火”出圈。夜校課程涵蓋十分廣泛,且均有專業老師授課。不僅有聲樂、美妝、扎染、橋牌、花藝等時髦元素,還有PPT制作、iPad插畫、手機攝影等實用課程。多樣的課程設計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想來消磨時間還是想豐富技能,在這里,總能找到一門適合自己的課程。
“火出圈”的夜校,讓年輕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新去處,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夜校”的火爆,反映了年輕人對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種真切向往和客觀需求。為順應這樣的需求和熱情,近些年,各地公共文化機構推出了不少為年輕人打造的新場景、新舉措,讓更多年輕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在四川成都,文化館新館考慮到年輕人的需求,設計了街頭藝術空間、黑匣子劇場、沉浸式體驗廳等;在廣東東莞,針對“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4歲”的特點,舉辦“潮業態、潮音樂、潮非遺、潮生活”等活動;青年文化夜校在廣州也大為火熱。
年輕人為何對上夜校如此青睞?
經濟實惠,“花小錢辦大事”。以上海市民藝術學校為例,12節課只需500元,平均一節課只需要一頓外賣的錢就能上到外面動輒好幾百的精品好課,如何讓人不心動。
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經過一天的疲憊工作,下班去插個花、學個烘焙、聽個蘇州評彈,“夜校”用獨有的松弛感撫平了那根精神上緊繃的弦。在這里不必擔心KPI,不用擔心考試競爭,不必強迫自己做無效社交。你可以暫時與繁忙的生活做“切割”,恰到好處的節奏讓身心得到調劑。
培養興趣愛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樂器、舞蹈、烘焙、戲劇、橋牌……對這些投入其中的年輕人來說,“夜”可以用來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校”則是讓他們找到同類、發掘興趣的空間。
治療“拖延癥”。很多人辦了各種瑜伽課、健身課的會員卡,沒用幾次,就以各種借口不想去。在上海夜校,如果曠課超過三次,就會被取消下次報名資格,這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監督作用。
學了課、省了錢、提升了技能、充盈了生活,“夜校”究其內核,實質上承載的是當代年輕人在工作以外釋放出的活力。“與其50歲時遺憾,不如30歲時去完成”,充實人生體驗、加強學習充電,是人們的終身課題。這些夜校課程會在某個時刻,幻化為生活里的一束光亮,在庸碌的生活之外,給予年輕人另一個充滿可能性的選擇。(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逸群)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