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6日訊 今天上午,由青島市委網信辦主辦,觀海新聞、青島市自媒體協會承辦的青島“正能量自媒體人”代表座談會在青島日報社舉行。9位自媒體大V結合自身工作,以及疫情期間傳播正能量的做法,各抒己見,為進一步講好青島故事出謀劃策。

座談會現場。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毛加欒,青島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青島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齊建國,市互聯網信息和安全技術中心主任李言論,青島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青島網絡傳媒集團總經理、總編輯樊澤順參加座談。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毛加欒。

青島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青島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齊建國介紹報社情況。
在全員核酸檢測過程中,青島5天之內檢測1000多萬人,強大的動員力、執行力以及市民的高素質讓外界贊嘆不已,歐洲媒體連呼“不可思議”。這期間,以鍋蓋頭司令、青島生活雜志、青島微資訊、青島隨手拍、頭條青島、77i逛吃、仁甲看見、青島攻略、青小島等為代表的本地自媒體主動發聲,用飽含真情的關切、新穎鮮活的新媒體形式、生動感人接地氣的爆款制作,傳播青島抗疫的正能量故事,成為網上正能量傳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座談會上,毛加欒對自媒體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并表示感謝。希望自媒體協會增強組織作用,加大與自媒體的互動,建立更加便捷的雙向聯絡機制。希望自媒體主動參與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自身影響力,加大城市形象宣傳力度,共同唱響網上主旋律。
毛加欒指出,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新形勢下,自媒體從業者要堅守職業道德和法律底線,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要堅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放在首位,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切實承擔起自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座談會上,大家暢所欲言。擁有800多萬粉絲的大V“鍋蓋頭司令”作者、第四屆全國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獲獎者姜騰說,疫情期間,他不僅及時發布青島的抗疫信息,還與外地自媒體大V聯動,向外界傳遞讓全國人民心安的信息。
對今后如何講好青島故事,他建議“組織本地的自媒體作者深入了解城市內涵,也邀請全國的大V來青島體驗,包括旅游的發展、疫情之后的變化、農村的新面貌等,形成常態化機制,把青島的發展成果宣傳出去。”

微博“青島生活雜志” 作者魏琛介紹,從疫情發生至今,“青島生活雜志”一直關注著網友們關心的話題,及時更新、積極引導市民理性看待疫情,同時提醒大家抗疫思想不能放松。他認為,政務平臺、官方平臺受眾比較垂直,自媒體平臺可以作為權威部門發布的補充,在網民情緒引導、知識普及方面發揮作用。

“青島微資訊的內容主要是吃喝玩樂的攻略、景點打卡等。但事關城市的抗疫大事,我們也沒有缺席。”微博“青島微資訊”作者陸楓介紹,今年2月初,他們創建“青島抗疫在行動”話題,得到很多大V和官方媒體的支持,話題閱讀量超千萬。疫情期間,“青島微資訊”還聚焦本地的感人事兒,比如青島市民給交警點外賣、護士與家人通話落淚等,把小事變成“大事”,傳遞正能量。

微博“青島隨手拍” 作者王振說,做自媒體是自己的業余愛好,從2014年開始玩微博,跟著微博一步步成長,現在粉絲已經達到63萬。“賬號主要分享青島攝影作品、視頻,本地攝影師和來青島的游客都會投稿,相對比較垂直。”王振說,在視頻、照片方面,主流媒體和可以自媒體互通有無,更好地宣傳青島。

微博“頭條青島”作者馬尚介紹, “草根微博、分享青島、傳播快樂”是他做自媒體的初衷。除了發布民生、旅游相關的內容外,還會發布尋人、尋物、消費維權類的信息,盡一份微薄力量幫助市民解決小問題。“傳播正能量不一定全部發‘好人好事’,通過解決青島存在的問題,讓青島更好,也是一種方式。”馬尚說。

微博“77i逛吃” 作者魯琦琪介紹:“我的賬號個人屬性很強,個人出鏡,通過我的眼睛去看、去玩、去感受青島的風土人情。”全民核酸檢測期間,她拍攝了一個核酸檢測攻略的vlog,微博68.3萬的曝光量,抖音點擊量196萬。

“我們是一個攝影師的團隊。”抖音“仁甲看見” 作者盧暉介紹,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期間拍攝了很多宣傳片。春節以來,他們通過影像去向外界傳遞一個信念:雖然出現了疫情,但是世界依然美好。盧暉說,他們在青島航拍的夜景圖《萬家燈火,生生不息》,在朋友圈刷屏,鼓舞了很多人。“我們想利用我們的創作熱情,讓更多人聽到青島聲音。”

“抖音上青島旅行類博主240多個,但是個人的力量薄弱,因此我們成立了一個民間組織,形成了青島旅游為主題的抖音平臺的小矩陣,綜合粉絲量300萬,年閱讀量5億。” 抖音“青島攻略” 作者張杰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在旅游自媒體方面的做法。 青島創新節期間,他們自發組織在浙江路天主教堂進行直播,直播間人數累計超過30萬。

微信公眾號“青小島”作者劉漢鋒說,自媒體扎根城市,與城市共同成長。城市發展好了,自媒體會擁有更大的舞臺和空間。“從內心來講,我們希望我們所在的城市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寫稿的出發點。可能有時候話說得比較犀利,發現短板也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但都是從解決問題或者提出建議的角度。總之,就是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城市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