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圖書館只是為了借書或者看書嗎?當然不是。時下,這個曾在當年深得文藝青年鐘愛的文化公共空間,正在全方位構建一種人與書的新型相處方式,以豐饒的“大文化”方式激活城市文藝想象力,承載起時代的文化理想和生活情懷,氤氳為城市的新意象和新形神,從城市的精神港灣變身有品位、有溫度的城市會客廳。
閱覽萬卷、溫存于心。從不久前2023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和“一帶一路”公共圖書館學術交流會議等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團建”中也可以讀出,圖書館正與美術館、博物館一道,并列為城市文化力量和文藝輸出的“三駕馬車”。這些復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間沉浸式嵌入日常生活,是心靈的棲息地,是知識的補給站,是打卡的網紅點,更是一座城市氣象萬千的精神符號與文化名片。

青島市圖書館的正門入口。
世上最好的事莫過于讀書
從2014年起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到2017年提出“大力推進全民閱讀”,再到2023年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全民閱讀連續10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閱讀推廣是圖書館的天然使命。2018年初,《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閱讀推廣作為“全民閱讀”重要舉措和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工作之一,已經被列入《公共圖書館法》。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機構,是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引領者和踐行者。在多元化閱讀組織中,公共圖書館服務更具中立性、公益性、均等性、客觀性,是倡導和推進全民閱讀的最主要、最有力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曉進表示,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和凝聚讀者的優勢,是推動全民閱讀的主力軍、主陣地,一個公共圖書館就是一所“閱讀學?!?。多年來,各地圖書館積極開展閱讀征文、閱讀競賽、優秀讀者評選等活動,為推動全民閱讀發揮了積極作用。圖書館可以按照“閱讀字數——閱讀質量——撰寫文章”的遞進路徑,建立閱讀成績、星級讀者、閱讀學位激勵機制,培養讀者閱讀素質。

市圖書館的“文化大講堂”品牌活動已深入人心。
世上最好的事莫過于讀書。一方面,閱讀是書迷們仰望的精神燈塔,很多圖書館一座難求;可另一方面,手機普及派生出的短視頻熱,一再助長著數字閱讀的碎片化模式。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從對各類公共閱讀服務設施的使用情況來看,2022年我國城鎮成年居民中,使用過公共圖書館的比例為14.9%;使用過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的比例為12.1%;使用過報刊欄的比例為10.3%。
單純從數字解讀,圖書館這類公共文化機構的“打卡率”,對照“全民閱讀”這個概念似乎相去甚遠,實際上人們參與公共圖書館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也更加立體。今天,為更多讀者服務的公共性已成為現代圖書館的最大特征。圖書館沒有成為“古早”的文化地標,而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精神原鄉。能夠參與到圖書館的各種活動中,或者成為圖書管理員成為很多人的至高理想。

圖書借閱是圖書館永不過時的基礎功能。
熱播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豆瓣評分高達9.4分。這部紀錄片第二季的第一集,推出的就是《我們的圖書館》。這是三位與圖書館相關的主人公的故事:98歲的古籍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自學掌握十幾門外語的國圖“掃地僧”顧曉軍、在四川塔公草原上建起鄉村圖書館的“95后”藏族僧人久美。他們豐盈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于時代爛漫動人的閱讀風景,點燃了更多人對圖書館和讀書的熱愛之火。
多維度的文化體驗
到底什么是詩和遠方呢?其實,最貼切的答案便是圖書館。圖書館讓許多讀者享受著一份形而上的愉悅,在讀書破萬卷中感受著“身未動心已遠”的悸動與恬靜。除了讀書的快意,圖書館以“迷宮、樂園、港灣、彼岸”的多維度空間,給予人們多彩斑斕的文化體驗。
日前,《中國作家》刊登了知名作家、藏書家、資深讀書人姚法臣的《閑話〈學林漫錄〉》。近兩萬字的“讀書筆記”,以珍貴的學術樣本模板,給讀者帶來深刻而博大的精華版“書海泛舟”。不久前,姚法臣應邀成為青島市圖書館“青島文化大講堂”的嘉賓?!皭凵献x書,見到光!”的主題講座,令觀眾領略讀書的美妙文化力量。
圖書館是最安靜的角落,卻涌動著最活躍的思想。據介紹,作為“市十大文化品牌”之首和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特色服務品牌,“青島文化大講堂”自2002年開辦以來,邀請了著名歷史學家、中央文史館館員葛劍雄,著名外交活動家章含之,中科院院士鄭守義,《靠山》的作者、青島市作協主席鐵流等名家做客文化大講堂,成為一道溫暖的“書風景”。

市圖書館永遠一座難求。
書香致遠,意氣風發?!扒鄭u文化大講堂”是青島市圖書館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無縫隙與讀者雙向奔赴的文化品牌之一。青島市圖書館館長徐月霞介紹,僅2022年,青島市圖書館就舉辦各類公益文化活動847場。“全省公共圖書館首屆全民閱讀推廣品牌項目”—“仲夏閱讀季”推出了“青圖有約、花樣閱讀、佳片夜話、我行我秀”等四大特色板塊;“閱讀推廣人”制度、本土作家閱讀課堂、圖書館換書大集、“紅色閱讀季”、書畫攝影展等活動舉行,公共圖書館就像是一顆馨香的種子,植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從重藏輕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資源共享,青島市圖書館的功能在大時代里不斷更新屬性。僅僅在引領讀者延伸閱讀的方式上,就可謂“挖空心思”,以點亮每個圈層的讀書熱情。
“尤其到了節假日,家長來圖書館遛娃,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還可以參與到各種少兒公益讀書會?!毙煸孪冀榻B,比如“磨耳朵”英文故事薈、小貝殼快樂營童讀歷史、“小書苗”成長計劃-繪本領讀三大全新活動版塊,開啟了孩子望向更廣闊未來的一個窗口。實際上,除了針對兒童讀者的“有心”,圖書館對各個群體的閱讀,都有著自己的考量與用心?!叭昼奼et一個小技能”講座,教授老年人“如何查閱電子報刊”“如何進行書目檢索”?!伴喿x心體驗·視障讀者讀書會”“視障讀者無障礙閱讀技能培訓”等活動,豐富了盲人讀者的精神生活。
古典與現代的文化交匯處
1929年,由王統照、杜宇等主編的青島第一個新文化文學期刊《青潮月刊》問世。此后,青島地方期刊如雨后春筍紛紛問世,客觀上形成了近代青島地方文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并存的開放格局,也因此留下了這一時期寶貴的地方文獻資料。日前,“刊載萬象 期以傳承——青島市圖書館館藏民國地方期刊展”于濟南市圖書館“海右書館”舉辦。很多熱愛文史的讀者紛至沓來,從這些民國期刊中“尋覓”青島歷史記憶。
盛世修文是久久為功的文化事業。目前,很多公立圖書館積極做好收藏文獻并發揮其文創價值,使館藏古籍得以在新時代散發熠熠生輝的厚重光亮。
比如,陜西省圖書館館長依托館藏資源、地方特色文化等內容開發文創產品,持續舉辦了“我是圖書修復師”雕版印刷體驗等活動,為大眾普及推廣古籍文獻保護和修復知識,讓古籍活在當代,活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青島市圖書館對數字化古籍添加青圖水印,并把數字化古籍全部上傳館內古籍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了古籍全文線上閱覽,在兼顧古籍版權保護的同時,拓展了傳統文獻閱讀方式,有效解決了古籍文獻的“藏用矛盾”。對館藏近3萬條民國文獻數據進行篩查,對當下的城市更新和紅色文化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青島市圖書館前身為創建于1924年的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歷史悠久、館藏豐富,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尤其在民國文獻的收集、整理、保護、開發等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圖書館的館藏古籍游刃有余地活在當下。另一方面,圖書館的數字化進程亦是大刀闊斧。更多讀者通過手機便可以享受館藏的海量資源,在上下班的路上、戶外放松的時候,利用碎片的時間去閱讀、學習,讓圖書館隨時在身邊,無疑對促進全民閱讀意義非凡。
“新的生態與超越:共創圖書館的智慧未來”主題論壇是2023年中國圖書館年會的重要活動之一。針對圖書館未來發展、生態構建、前沿技術應用等進行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面對大閱讀趨勢和需求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圖書館唯有順勢而為,戰略轉型,向“智慧復合型圖書館”發展,使圖書館成為一個真正以閱讀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文 王雷/圖)
記者手記
但是還有書籍
“沒有一艘非凡的戰艦,能像一冊書籍,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這首詩,鏗鏘有力地道出了讀書的神奇力量。
你有多久沒有閱讀紙書了?你有多久沒進圖書館了?在手機讀屏成為一種潮流或說是習慣的今天,圖書館行使的社會職能已經從傳統的讀書、借書等與閱讀有關的單一性職責,轉身為一個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普惠而高級的文化輸出,是離大眾最近的“天堂的隔壁”。正如那句耳熟能詳的博爾赫斯名句——“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p>
圖書館保存著文化的火種,也涵養著未來的新知。構建以圖書館為主體“一刻鐘閱讀圈”,是延伸圖書館閱讀半徑的有力載體。截至2022年,全國已建成約3300家公共圖書館、10萬多家實體書店、58.7萬家農家書屋,形式多樣的閱讀空間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體驗和精神文化生活。但對于一些居民來說,圖書館離家太遠、開放時間不合適等,都影響了居民去圖書館的密度。
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城鎮成年居民對居住的街道附近有公共圖書館、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報刊欄等至少一種公共閱讀服務設施的知曉率為52.5%。其中,對公共圖書館的知曉率30.7%;對報刊欄的知曉率為25.8%;對社區閱覽室/社區書屋/城市書房的知曉率為27.1%。這項數字表明,目前還有些人不知道附近的圖書館在哪兒,或者不知道附近有沒有圖書館。
要營造書香社會,公共閱讀服務設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僅高校就有近3000所,并且許多校內圖書館藏書量巨大,而只對本校師生開放,某種程度上也屬浪費。其實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是大勢所趨。早在2012年的時候,北京已經成立了首都圖書館聯盟,讓北京市民僅憑一張讀者卡,即可在市內60所圖書館通借通還,其中包括34所高校圖書館。
除了擴大公立圖書館的“朋友圈”,通過社會資源,加強社區圖書館的建設亦勢在必行。今年6月,青島市圖書館如是音樂分館向市民開放,青島濱海有了一處閱讀與音樂的文化共生體,同時給附近的居民提供了讀書的便利。很多人笑稱,從此他們居住的小區,因為有了圖書館的存在,就是具有附加值的“書區房”了。
但是還有書籍。這里是紅塵萬丈里的桃花源,也是眺望世界的窗口。圖書館,無疑令城市更美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