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0日訊 “早就聽說過靈山韭菜,沒想到能在家門口買到。”居民管玉暉欣喜地說。一大早,青島紫荊苑社區門口,熙熙攘攘,格外熱鬧。附近的居民趕過來圍觀,品嘗著來自即墨區靈山街道的特產。
這是即墨區圍繞增加村莊共富能力,發揮鄉村共富聯合體積極作用,組織開展的系列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即墨區深入踐行“四下基層”工作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為盤活鄉村土地資源,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即墨區形成了“黨委牽總、區域聯動、多方協同”的鄉村共富新格局,利用“鄉村公共資源+共富公司”發展模式,帶動村集體村民雙增收。
“近期,我們已經開展2次農產品進社區活動,借助活動開展,建立200余人的微信團購群,成功將靈山農產品打進城市社區。”即墨區靈山街道相關負責人劉青春說,“之前我們走進了市南、李滄,下一步還計劃走進其他區市”。
除此之外,即墨區靈山街道創新“資源聯用、村企聯建、產業聯接、品牌聯創”的“四聯”模式,借助50萬元“萬村共富”資金,促成山泉村與方冠公司共建鋼背智能化生產線項目,實現村集體年增收4萬元;推動醴泉強村共富公司與淘菜菜購物網、即墨賓館達成果蔬供貨合作,半年銷售靈山韭菜、西紅柿等100余萬斤,按3%營業額計提收益,實現村集體增收8萬余元。
提升村莊共富能力,不單要實現村民增收,更要推進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即墨區牢牢把握這一要求,推動村莊“共富路”更寬更廣,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人民幸福。
在即墨區藍村街道挪城村的一處蔬菜大棚里,到處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景象,菜農們正在自家的大棚里采摘蔬菜。
陳美娟是挪城村的村民,自從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村莊后,她便承包了村里建起的蔬菜大棚,種植油菜、菠菜等蔬菜。“我承包了三個大棚,主要種菜心、油菜、菠菜等七八個品種,收入相當可觀。以前靠種小麥、玉米為主,現在改成種大棚,一年收入5萬左右,村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訂單、種植什么也不用愁。”陳美娟說。
從單一農產品種植到豐富農產品品種,該村成立了共富公司,采用集體經營、個人承包等新型運作模式,發展油菜、菜心、奶白菜等蔬菜種植。村黨支部積極探索“黨建+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健全產業鏈、加強產銷對接等方式,實現了產業振興。
挪城村集體收入達到了50萬,從種植、收購、加工、銷售全部采用一個產業鏈來經營,能很好保證蔬菜的質量和安全。目前,大棚里種植的蔬菜已經和大型的公司和商超簽訂了訂購協議,有效激發了村集體收益和群眾致富的內生動力。
“我們每天能加工20多噸蔬菜,每天大約有四五輛蔬菜車拉到保鮮庫。另外,共富公司和肯德基、麥肯公司簽訂了每年2000多畝地的肯德基1號土豆種植,老百姓每畝地增收將近5000多元。”挪城村黨委書記江世華說。
產業興旺,農民富裕。隨著挪城村蔬菜大棚的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現如今,已發展蔬菜大棚種植4000余畝,帶動當地大棚蔬菜發展的同時,也吸納了村莊1000多名村民就業,形成“產業在農村、就業在家門、農民變產業工人”的農民增收新模式。
“我們在這兒打工,一天100多塊錢,年底還有土地流轉費用,還能就近照顧家。”挪城村村民劉偉高興地說。
為充分釋放產業“紅利”,挪城村開始在村莊環境改善上下功夫,硬化道路,綠化環境,同時積極開發大棚、水庫等資源,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讓村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我們對村莊進行了2000多平方米的路面硬化,修建3000多米水渠,中秋節重陽節給老年人發福利,同時解決了12戶困難群眾的大病治貧。”江世華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準備給預制菜加工廠做原料,爭取明年創收突破100萬。”(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王凱)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