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朋友問你“最近怎么樣”,你鼻子一酸,回了句“挺好的”;
丟了錢包明明很心疼,別人淡淡地說了句“破財免災”,你故作灑脫地笑著應和;
終于鼓足勇氣說出“不開心”,卻怕掃了對方的興,趕緊加了句“你說我是不是有病?哈哈哈。”
有人說,所謂成長,就是把悲傷調成靜音模式,情緒不動聲色。
01
嘴上“我很好”,心里“我很糟”
上次偶遇前同事王姐,東拉西扯聊了很多,最后沒想到她云淡風輕地說了句“我把老板炒了。”
她說有段時間家里老人孩子接二連三地生病,正好趕上公司忙,分身無術很鬧心。
我們都知道王姐工作特別賣力,而且非常需要這份工作,他老公的公司今年效益不好,日子過得很緊巴。
她見我不說話,笑著說:“沒事兒,正好在家歇歇。”
我想起一句話:成年人的笑容,只是一種表情,與快樂無關。

每個人演技都很棒,明明心里已經潰不成軍,臉上還會神采飛揚。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能撐則撐,不能撐也要硬撐。
《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奶奶去世,德善的爸爸卻跟叔公嘻嘻哈哈地喝酒,沒有一點難過的樣子。
但是,前來吊唁的人離開后,德善卻發現爸爸一個人躲在房間里偷偷地哭。
劇中有句臺詞:“大人只是在忍,在忙著大人們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擔,其實大人們,也會疼。”
成年人被賦予了太多的責任,不敢失敗,不敢任性,不敢軟弱,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漸漸學會了理智,學會了偽裝,明明心里很糟,卻硬要說很好。

韓劇《請回答1988》劇照。
02
假裝快樂,是成年人的體面
《好先生》里有句臺詞:“你知道成年人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嗎?就是成年人,得自己收拾爛攤子。”
成年人不想被低估,不想成為別人的笑料,不想觸碰自己的痛點,可是又要負重前行,只能用假裝的快樂掩藏起所有心酸。
電視劇《歡樂頌》劇照。
《歡樂頌》里有個細節,樊勝美看著音樂劇哭了,別人都以為她被音樂劇打動了。
可事實是,本來就拮據,房租要漲價;哥哥把人打傷,母親讓她還債;跟男朋友鬧翻,沒了依靠。
人前的光鮮亮麗很疲憊,人后的生活卻不能再狼狽。一根稻草都會把她壓倒,終于有個借口可以順理成章地發泄。
各種社會角色強壓,有時就像掉進了深海,不管怎么掙扎,四周仍是一片汪洋。
成年人一旦流淚,那不是難過,而是崩潰。
往往心里流著淚,嘴上說著甜,一邊把挫敗當笑談,一邊把體面當衣衫。
03
假裝快樂,是無人可說
有些話我們欲言又止,因為心事不是誰都聽得懂;有時候我們假裝快樂,因為眼淚不是對誰都能落。
就像張愛玲所說:“笑,全世界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成年人的委屈,是不能分享給別人的。”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掙扎,沒時間聽你訴說,不被理解是常態。
你說“不快樂”,會得到這樣的回音:
“別鬧了,多大年紀了還這么想不開?”
“這不挺好的嘛,你還要怎么快樂?”
“你就是閑的,忙起來就好了。”
所以,很多情緒只能自我消化。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打不開的結,因為你的心事無人可說。

04
愿你任性一點,忠于自己
假裝快樂時間久了,似乎成了我們的習慣,甚至異想天開地以為裝著裝著就真的快樂了。
假裝快樂的人,到最后恐怕連快樂是什么感覺也體會不到了。
其實傷心也是一種能量,產生了就要釋放,而不是去隱藏。
我們要體會和接納它的善意提醒,更多地思考和改變,讓身心更加健康。
想哭就哭一場,哭泣是種宣泄,會為我們按下暫停鍵,不被困境所壓垮。
生活沒你想得那么好,也沒你想得那么糟。
你從來不是一座孤島,那些在乎你的人,會給你擁抱。
任性一點,別再假裝,別再硬扛,忠于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模樣。
愿你有明澈的心靈,也有會流淚的眼睛,卸下盔甲,拿起利劍,發自內心地說一句:
我很好,敢哭敢笑,沒什么大不了。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有過假裝快樂的時候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