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1
構建新型住房保障體系
讓群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住房保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關乎千家萬戶的安居樂業?!笆濉逼陂g,我市每年都將住房保障工作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好的實事中來,將解決群眾住房困難問題,作為改善民生、執政為民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016-2020年間,我市累計實施住房保障6.3萬套(戶),其中公開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2.7萬套,累計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3.6萬戶,共2.16億元;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6.3萬套,其中公租房3.9萬套,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2.4萬套;人才住房已建設和籌集12.3萬套。我市先后成為全國首批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工作試點城市、國家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城市、全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試點城市、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城市。
在棚戶區改造方面,2016-2019年間,我市計劃改造棚戶區17.26萬套(戶),實際累計實施改造18.6萬套(戶)。今年全市納入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計劃啟動棚改2.7萬套(戶),截至目前,共啟動棚改2.73萬套(戶),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十三五”期間我市計劃整治改造老舊小區187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約26.6萬戶。截至2019年底,共實施改造建筑面積2191萬平方米,惠及居民30萬戶,提前完成五年規劃目標任務。今年全市計劃改造111個項目,建筑面積約168萬平方米,目前已全部開工,開工建筑面積約227萬平方米,開工率達135%,提前超額完成既定任務。
亮點2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城市更宜居 生活更便利
為推動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瞄準城市功能短板弱項,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參與制定全市城市品質改善提升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勢作戰方案,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的承載力和保障力?!笆濉逼陂g,青島市市政路網建設不斷完善,建設道路總長度約90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快速路為骨干、主干路為補充”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網體系。2016年以來我市共打通未貫通道路百余條,極大方便了市民出行的“最后幾百米”。
過街天橋雖短,但對于方便居民出行和緩解道路交通的意義卻重大。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區(七區一市)累計建成立體人行過街設施111處,其中包括人行天橋65處,人行地道46處。主要分布在雙向六車道以上的封閉式交通干道的路段,機動車交通量和行人過街量均較大的交叉口,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周邊,以及跨鐵路、跨河流的區域。
在供熱燃氣設施建設方面我市也取得了顯著成果?!笆濉逼陂g,我市集中供熱面積由1.6億平方米,擴大到2.8億平方米,增長率超過70%。此外截至2019年采暖季,市內六區實現清潔能源供熱面積達到6287萬平方米,較2015年新增4687萬平方米;在天然氣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方面,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建天然氣分輸站8座,建成天然氣高壓主干管道約317公里,建成次高壓管道約444公里,供氣管道總長度達到1.25萬公里,較2016年增長35.1%。集中供熱面積和供氣管道長度均位列全省第一。
老城區有機更新工作也成為民生焦點。自去年以來,我市已分兩批對近60處老建筑實施“紅瓦修復工程“,從而讓老城區更加活力時尚方便溫馨。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還啟動對大學路、沂水路、廣興里周邊等片區實施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示范帶動全市老街區整體復興。
亮點3
聚焦熱點難點問題破解
推動民生改善實現“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我市物業管理“提質擴面”,先后深入開展了“物業服務年”“整治提升年”“政策宣傳年”,以及“文明服務年”“標準建設年”“品牌提升年”等系列主題年活動。物業管理范圍從住宅、寫字樓等全面向學校、醫院、商場、工業園區、會場會館、商業街區、高鐵航站樓、海底隧道等業態延伸。據初步統計,我市物業覆蓋面積達到2.96億平方米,物業管理項目3924個。全市具有物業管理項目的物業企業1207家,物業從業人員約11.1萬人。在服務范圍不斷擴大的同時,物業服務質量也越來越規范,我市建立起多層次、多等級的服務標準體系,服務標準走在了國內前列。
眾所周知,配套教育設施建設是提升市民生活質量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的民生工程,“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校”是每位家長的心愿。為此,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創新思路,會同轄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經濟發展用地置換等“一校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抓重點補短板,統籌解決集體土地配套教育設施用地征地問題。近年來,在市、區兩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市南區、市北區、浮山新區共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3所,新增學位3.6萬個,新建配套幼兒園33個,新增學位7000個,解決了4.3萬名適齡兒童入園、入學問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有效促進了我市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
此外,我市還不斷加大停車場建設力度,統籌開展停車場建設改造和信息聯網管理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中心城區累計建設公共停車場178處,增加公共停車泊位約7.13萬個。今年年初,由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制定的停車設施規劃建設管理“28條新規”正式發布,對停車問題的“管理屬地化、建設市場化、運營智慧化、監管法治化”等方面進行細化明確。這一頂層設計的出臺,即為全市停車管理提供宏觀層面的方向指引,又對權責獎補等進行微觀層面的敲定落實。
隨著群眾呼聲的愈發高漲,近年來青島老樓加裝電梯也越來越被重視,繼納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后,今年青島實現多項政策突破——拓寬資金來源,老樓加裝電梯可提取直系親屬公積金;延長獎補期限,至2022年底,我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可獲市區兩級政府補助20萬;簡化審批流程,取消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及消防設計審查;擴充加裝渠道,發揮基層組織議事協商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18部加裝電梯項目進入前期操作或實施階段,其中111部電梯交付使用。今年八月份,我市發布《青島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辦法(征求意見稿)》,后續隨著政策的實際落地,將極大助推老樓加裝電梯在我市全面鋪開。
亮點4
綠色發展 節能先行
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徑
建筑能效提升是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務實舉措,對構建生態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16年以來,我市通過出臺一系列法規政策文件、建立完善監督服務體系、推出激勵政策等舉措,積極探索建筑能效提升新路徑。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施星級綠色建筑標識153個,建筑面積1676萬平方米。其中,二星級以上113個,面積1258萬平方米;累計開工建設裝配式建筑2281萬平方米,培育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基地16個;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647萬平方米,運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完成改造節能保暖工程3100萬平方米,降低建筑能耗約40%,惠及居民38.7萬戶。
綠色建筑是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我市按照“以點引路、全面實施”的工作思路,全面發展綠色建筑,重點建設西海岸新區等綠色生態區,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中德生態園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為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中歐國際城被確定為中歐低碳生態城市合作項目。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我市堅持規劃引導,積極推進項目建設,提出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到2023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形成一批以優勢企業為核心、涵蓋全產業鏈的裝配式建筑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我市還高標準開展國家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雙試點”工作,25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全面達標,總結形成了“分層規劃、多維協調、系統建設、綜合保障、專業支撐、長效推進”的青島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經驗,為海綿城市全面推進打下堅實基礎,全市累計建設海綿城市面積約216平方公里;49公里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全部建成運營,完成項目投資超40億元,總結形成“多維化協調,全域化規劃、綜合化保障、多元化建設、專業化運營、市場化收費、統一化監管”的青島綜合管廊建設管理經驗,全市干線、支線管廊總規模達118公里,入廊市政管線累計達到1000多公里,全國領先。
在工地揚塵治理方面同樣收效顯著。去年4月份,建設工地揚塵治理攻堅戰正式打響,我市創新建立起揚塵治理“345”長效管控模式(即三化、四重點、五位一體),用人防、物防、技防的全面提升大步邁入了揚塵治理“2.0時代”。一年多來,全市建設揚塵治理工作成果顯著——截至今年10月,全市實地檢查工地揚塵治理情況17000余個次,每日夜查暗訪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形成了全市嚴管高壓全覆蓋。霧炮、洗車機、環場霧化噴淋等常見降塵抑塵設施基本普及,無塵作業工法、環保型固塵劑等新技術、新材料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省內率先建成建設工地渣土車AI智能識別管控系統,利用智能化技術周均篩查渣土運輸車輛7000余車次,形成了工地渣土運輸違規必被查的震懾效應,配合揚塵在線監測和遠程視頻監控,構建出完善的遠程化、智能化和實時化管理體系。
“十三五”期間,我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水平持續提升。2016年以來,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由18家增加到現在的39家,年設計利用能力由不足3000萬噸提升至5865萬噸,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數量由2016年1500萬噸,增加到2019年的3200余萬噸,利用率達到70%以上。2020年至今,全市累計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1.1億噸?!笆濉逼陂g,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既保證“數”的增長,也注重“質”的提升。加大科技研發力度,56項技術成功申請國家專利,突破技術壁壘,填補國內空白;落實新舊動能轉換工作要求,規劃建設500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園,推行組團化、產業化發展模式,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創新性的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與城市雙修相結合,在平度犁溝山開展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試點取得成功,總結成功經驗,適時向有條件的區市推廣。
亮點5
村鎮建設工作成果顯著
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
“十三五”期間,我市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持續優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總人口949.9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4.12 %,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提高4.13個百分點。四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現有膠州市李哥莊鎮、平度市南村鎮在內的2個國家特色小鎮,有11個鎮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創建范圍,10個鎮列入市級特色小鎮創建范圍。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當下,全市開展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達標創建,全面啟動鎮級垃圾終端處置站建設。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5439個村開展垃圾分類,覆蓋率100%。145個村莊(社區)開展垃圾分類示范村達標創建,占年度總數的100%,10個鎮級垃圾終端處置站建設完工,填補了農村生活垃圾鎮級處置的空白。此外,從2016年以來,我市將農村危房改造列入市辦實事頂格推進,規范提升農村貧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共改造完成“四類”重點對象危房9299戶。
2018年以來,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生物質則生物質的原則,充分發揮政策制度的支持激勵作用,共完成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19.5萬戶。
2018年起我市啟動美麗村居建設工作,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如今我市10個省級美麗村居建設試點特色越來越鮮明,“一村一品”正從愿景走向現實。目前在《青島市市域鄉村風貌規劃》指引下,形成省、市、區(市)三級試點建設體系,依托當地獨特的村居特色和歷史文化,發展起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等產業支撐,繪就青島特色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亮點6
住建經濟增量提質
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十三五”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青島市建筑業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態勢,整體規模逐年擴大。2016年—2019年,建筑業產值分別為1509.5億元、1879.4億元、2309億元、2809.9億元,年均增長率22%,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
與此同時,建筑業企業積極調整結構,資質結構日趨合理。1682家建筑企業中總承包企業567家、專業承包企業784家、勞務企業331家,分別占建筑企業總數的33.7%、46.6%、19.7%,一級資質企業由111家增加到217家,已經形成了組織結構合理、專業配套齊全的建筑業產業大軍。
2016-2019年間,我市房屋建筑工程質量整體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共榮獲魯班獎10項,國家優質工程獎40項,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泰山杯”獎106項,精品工程數量穩居全省領先、全國前列水平。
在“走出去”方面,我市充分發揮平臺效應,成立“青島國際工程發展聯盟”,支持建筑業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程建設?!笆濉逼陂g,我市建筑業企業外出施工“足跡”遍布北京、廣東等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美國、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51個國家和地區。據悉截至今年10月,我市“十三五”期間完成出省及出國建筑業產值達3988億元,是“十二五”期間的2.3倍。
通訊員 呂立新 王延清 攝影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