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五千年,塑造當代賢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傳承是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香火永續的保障
市南區41項區級以上非遺項目
為這方底蘊深厚的土地
賦上了一份古樸醇厚的香氣
讓我們走進市南區的非遺工坊
一同感受小工坊、大世界的非遺魅力
非遺工坊
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本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
非遺工坊的認定條件:
1.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質;
2.依托本地區至少1項區、市級以上(含區、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生產;
3.設施設備齊全。具備能夠開展生產的場地、水電暖、工具設備等條件,其中用于技能培訓和生產的固定場所原則上不少于100平方米;
4.帶動就業廣泛。圍繞當地需求特點,大力開發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業、靈活就業崗位,提供就地就業崗位不少于30個,或吸納帶動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數量較多、成效較好;
5.工坊負責人優秀。企業和工坊負責人信用良好,無違法違規行為,社會責任感強,誠實守信,在當地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工坊負責人是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鄉村工匠、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優先;
6.拉動消費效果明顯。企業應具備一定的資產規模,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生產經營持續向好,取得可觀的銷售收入,在帶動群眾就業增收方面成效顯著。
7.示范引領作用突出。工坊產品品質和設計水平較高,屬當地知名特色品牌,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在產品設計、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保護傳承等各方面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灸療法是中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又名灸療?!爸苁习姆ā笔紕撚谕砬鍟r期,百余年來在周氏醫學世家傳承不絕,并留傳下《金針梅花詩鈔》《灸繩》等艾灸專著。

周氏艾灸法,也就是周楣聲艾灸法,起源于周丙榮。他是一名晚清名中醫,棄儒習醫,擅長于針灸,喜歡撰寫記述。其遺著《金針梅花詩鈔》,由其孫周楣聲增損重訂而成,書中擷取歷代針灸文獻之精華,貫穿周氏四世傳習之心得。

周氏艾灸法

它在學術上師古而不拘泥于古,推出的“熱癥貴灸”,打破了灸法只能夠治療寒證、虛證,熱癥忌灸、禁灸的認識。而在選穴上恪守的“舍癥求穴”和“因癥取穴”,都使得灸法治療通透了病人的經脈和氣血,從而扶正祛邪,讓沉疴之人得以健康軀體。
周氏艾灸法于2011年入選市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015年入選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016年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之一。


博物館內部陳列
博物館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艾灸的由來;第二單元講解周楣聲艾灸法,主要展出中醫學大師、灸學巨擘周楣聲先生對中醫、針灸與灸法事業的卓越貢獻,并對具有文化、學術、實用性和經濟性等較高造詣的周楣聲艾灸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第三單元詳述艾灸的功效;第四單元是艾灸療法體驗。

嶗山周氏楣聲艾灸文化博物館以傳承發展周氏楣聲艾灸文化為宗旨,以非遺為支撐,致力于保護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艾灸知識,利用艾灸技術為民眾治療病痛,讓觀眾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艾灸文化,進一步打造傳承中醫藥文化,將這份針灸之法發揚、傳播、深耕,造福一方甚至造福世界。
每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都承載著華夏文化、民族智慧
中華文明5000余年的歷史
因這些璨若星河的文化傳承
而愈發令人動容
讓非遺走進生活
持續發揮它的生命力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