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居平
11月上旬,江蘇一家長“因幫老師批改作業而退家長群”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10日,遼寧省教育廳出臺文件,要求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否則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其實,嚴禁家長、學生批改作業的文件,并不是新近才有。目前,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等十余個省份的教育部門都出臺了相關文件,向“家長批改學生作業”說不。
1
問題是,文件雖然出臺了,但效果如何卻著實值得商榷。譬如,早在2017年,江蘇省教育廳就已明令禁止家長代批改作業,這一時間點遠在江蘇那位家長“崩潰”之前。
2017年10月,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的意見》,該意見從作業、考試、課程等多方面進行管理規范,明確提出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教師方面要認真對待學生作業,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講評,不得要求家長代批作業。但3年過去了,這類問題卻依然把那位家長逼上熱搜,戳中了廣大家長的痛點。
家長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批改作業?有網友認為,批改作業不該成為家長的義務;也有網友認為,家長批改作業有助于了解孩子學習情況;還有網友指出,家長有義務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但并非批改作業。不管怎么說,目前的現實是,給孩子批改作業已經成為大部分家長每天要完成的“作業”,雖然越來越多的省市明確表示“不應該”。
實際上,除了批改作業外,讓家長們崩潰的還有老師在家長群里發出的各種信息。在江蘇家長退群事件之前,網絡上,一位爸爸在家長會上因不回家長群信息被老師提醒后崩潰痛哭,也讓不少網友表示“壓倒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對此,有網友表示,雖然很多老師沒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會把作業答案等一些內容發到家長群里,讓孩子自己對照批改。該網友吐槽說,答案發到群里,家長在班上,碰上雙方都加班,孩子怎么辦?
還有網友表示,他們班幾乎家家配有打印機,原因就是為了讓孩子盡量少看手機,一是老師發的內容有點多,另外很多時候發信息的時間也比較晚,出門找地方打印很不方便。疫情期間,打印機更成為家庭必備。數據顯示,今年2月,家庭打印機成交額同比增長了215%,墨盒銷量也翻了兩番。
2
本是為鞏固學生學習效果的作業,卻成了折磨家長的利器;原本為了家校溝通方便而成立的家長群,結果卻變成了令人崩潰的“壓力群”。家校共育原本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然而,像“老師批改作業”之類許多在以前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卻到了需要教育部門出臺專門文件進行規定的地步,這樣的變化不得不令人喟嘆。
從社會層面看,在過去近20年里,雖然教育減負的口號喊得很響,但給人們造成的實際負擔不僅沒有變輕,反而是越減負擔越重。譬如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會安排給學生很多不在考綱之列的副業,這就壓縮了學生進行主業學習的時間。老師為了能在很有限的時間里,把原來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講清楚的知識講完,就不得不趕時間,搶進度。結果,學生囫圇吞棗式地聽老師講完課后,除了那些悟性好的學生外,很多學生就像吃“夾生飯”一樣,半懂不懂。為了提高成績,很多家長們不得不安排學生們上輔導班補課。于是,本該在校內完成的主業學習,卻成為了校外輔導班的職責。家長為支付上輔導班的費用,背負起更大的經濟壓力。學生在學校被各種素質教育占去了大量的時間,放學后卻要去校外輔導班補主課,身心俱疲。
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在學校里學的半懂不懂,不得要領,而家長大多又不是專業教育人士,對教育方法不甚了了,于是便出現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種荒唐而又尋常的一景。
3
從家庭層面看,這反映的也是家長們對當前教育的焦慮。
在很多地方,中考只有大約50%的學生能上普通高中,而高考,985全國平均錄取率不過1%左右,211平均錄取率不過10%,要進入這些學校,沒有過硬的成績顯然不行。所以,表面上,家長焦慮的是學生的作業,是學生學習的壓力。但實際上,家長更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更直白點,是關心孩子的未來。畢竟某種程度上而言,孩子現在的學習,就是對未來資源的爭奪。這才是家長焦慮的地方,也是家長崩潰的原因。
另外,一些老師會抱怨,說讓家長批改作業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學得更好,可以減少作業布置,自然也不需要家長批改作業。而且,非教學任務的增多,也讓他們苦不堪言,無法將全部精力放到教學上。
顯然,家校共育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出幾個文件、幾條規定就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讓家長批改作業”等問題,其實還是老生常談的教育改革。中央日前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該方案提出要解決“唯分數”“唯升學”的問題,方案很好,問題也提出來了。現在,我們就盼著能早點找到解決方法了。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