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3日訊 11月6日,一張50000元的行政處罰繳款單回執交到青島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以下簡稱“支隊”),這是支隊自去年7月底成立以來,在反不正當競爭領域執法打響的“第一槍”。

事情要從半個月之前說起,10月23日,由省市場監管局督辦的一份厚達383頁的投訴函落到了支隊。面對厚厚的投訴函,執法人員立刻意識到案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啟動研判機制和風險預測機制。
俗話說,“兵貴神速”。為盡快查證線索,推進案件調查,執法人員第一時間驅車趕往青島某公司開展核查確認。期間執法人員發現,該公司商標注冊證核定使用商品/服務項目第42類與舉報人注冊商標“中檢”第42類相類似,企業名稱中的“中檢”字號有誤導公眾的嫌疑。
在對當事人調查取證過程中,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積極配合執法人員開展現場檢查,但因他一直從事專業技術研究和業務對接工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缺乏足夠的學習和認識,特別是執法人員在告知該公司擅自使用注冊商標“中檢”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導致引人誤解和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時,王某始終認為其公司沒有違法違規,沒有侵害舉報人的合法權益,直喊冤枉表示十分不理解。
為讓證據鏈更加完整清晰,執法人員先后3次開展現場普法送法、送服務送幫助,面對面向王某講解《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出臺背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重點結合該公司的違法行為講解混淆行為的法理、構成要件、舉證要素、法律條款以及法律責任等內容,并對相關法院判例和行政處罰有關案例進行現場交流、答疑釋惑,逐漸讓王某對公司的違法事實有了清晰清醒的認識,對混淆行為的概念和界限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公司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中檢”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號導致引人誤解和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違法事實予以認定。
在執法人員結束第二次調查時,王某握著執法人員的手激動的說,“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普法送法讓我公司及時避免更多的經濟損失,更讓我們看到了潛在的經營風險。今后一定知法、懂法、守法經營企業。”11月6日,當事人在繳納罰款的同時,將寫有“普法送法、服務企業”的錦旗贈送給支隊表達感激之情。目前,該公司企業名稱的變更事宜正在辦理中。(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春曉)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