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跑2020·公共藝術在行動暨第二屆精品架上雕塑作品典藏展”11月14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受疫情防控影響,這場由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山東省藝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展覽,并沒有舉行開幕式活動,參展的藝術家們也未能抵達現場,然而看似相對冷清的展陳空間,卻潛藏著熱鬧的趣味和城市公共藝術即將施展的活力。
展陳空間“牛”氣沖天
走進市雕塑館的展廳,參觀者禁不住脫口而出一個字:“牛!”。不同形態、神采、材質和大小的牛雕塑占據了大半空間,“牛”氣沖天。
李友生的《大地蒼茫》鑄鐵牛渾厚蒼勁;蔡普增的《丑牛》時尚明快;韓娜的《紫金牛》抬步挺身的一刻頸部的紋理皺褶呼之欲出;劉方、王羽羲的《渡》和《踏歌行》,則以卡通的牛造型和棲于牛背的小鳥、孩童形象傳遞稚拙的童趣;方旭的《兩線之間·沖》讓觀者忍不住要捋一捋那筆直圓潤、已經拉直成一條線的牛背脊……
不過更多的觀眾在王長興創作的《勁》前停留得更久,這只雙目圓睜、低眉拱身、牛角銳利的青銅牛,保持著隨時準備進攻沖鋒的姿勢,堅定中透著沉靜。掃描作品一旁的二維碼,可能要被突然跳出來的價碼驚嚇到,沒錯,在一眾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作品中,這只氣質內斂、“體格”也并不占優的青銅牛,卻擁有本場最高26萬元的標價。
讓觀者感到“牛氣”的,絕不僅僅是鮮明的“牛”主題。許多富有創意且并不高冷的當代創作都帶來驚喜。董明光創作的《和諧大社會》,將十二生肖以全家福的擬人形象呈現,吸引人們爭相議論其中的生肖造型與作品內涵;清華美院雕塑系在讀的夏萬創作的《聞一多的說和做》以一整塊香樟木呈現這位先賢最為經典的神態,樸拙的寫意之中別有神采,淡淡的香樟氣息也令觀者駐足賞玩良久不舍離去;還有石英的一件木質裝置作品,巧妙地運用機關,只需旋動一旁的木鈕,就能將一雙古典的三寸金蓮鞋,變作一雙時尚的高跟鞋,引得眾人不斷發出驚嘆。
可以“放大”或“縮小”的典藏展設想
還記得2019年的那場“藝術+——精品架上雕塑/陶瓷/繪畫典藏展”嗎?當時主辦方的意圖十分明顯:讓原創藝術直接走進公眾視野,傳達藝術生活之美,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延續2019年首屆典藏展的辦展理念,“犇跑2020·公共藝術在行動暨第二屆精品架上雕塑作品典藏展”期待更有效地開拓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之路,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放大”或“縮小”參展作品,讓藝術更有效地介入人們生活的公共空間和私屬空間。
據透露,目前展覽中的部分作品,確定將進行原版的“放大”,并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比如,李友生所作的《大地蒼茫》,就將在70厘米長、36厘米高的原版基礎,放大到長約6米、高約3米的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大型雕塑作品;蔡普增的《丑牛》也將同比例“放大”,成為可以用作公共空間座椅的具有實用性與互動性的城市公共藝術創作。它們將以公共藝術作品的身份,進入城市微更新,來滿足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需求。
丁浩的雕塑作品《云闕》,構筑起玄妙的亭臺樓閣,在這件作品前,已經有圍觀者在探討將它放大擺放在雕塑園區內,作為一處觀景臺的可能性了。
而在展覽現場,人們不僅可通過掃描作品二維碼,直接了解作品創意和價格,還能在這里看到諸多原版的“縮小版”。以展覽和收藏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原創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實現應有的社會和美學價值,應當是此次展覽的另一項主旨所在。
據了解,展覽期間,還將在雕塑館和雕塑園區內舉辦不同形式規模的藝術互動交流活動,更好地推動藝術作品和審美理念走進家庭、社區,植入城市公共空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