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5日訊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擘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藍圖。在新藍圖的指導下,如何加快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交匯的時代節點上的重要議題。今天,“陸海統籌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學術論壇及“山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專題研討會在青島召開,來自國內海洋生態研究領域的兩百余位專家學者通過現場和在線的方式開展學術研討。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黨組書記宋繼寶向論壇作視頻致辭,指出在深入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總結“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的關鍵時期,舉辦這次論壇很有意義,生態環境廳將深入學習此次會議成果,更好地推動海洋環保工作。
國家海洋局原副局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王飛,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需要,緊跟國家海洋重大問題,近年來圍繞海洋生態修復、海岸帶綜合管理、海岸帶空間規劃、海洋防災減災等方向設立了一些研究項目,并向自然資源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提交了幾十份對策建議報告,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旨報告環節,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王斌作了題為《陸海統籌下海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侯立安院士作題為《新膜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與展望》的線上視頻報告,介紹了國內外海水淡化的現狀、新型膜技術的應用和挑戰,以及推進海水淡化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當前,海水淡化正逐漸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主要途徑,我國海水淡化規模和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膜分離作為一種綠色海水淡化技術被廣泛使用,而選擇性高、透過性好、耐污染性強的新型膜材料和技術在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侯立安建議通過完善膜技術相關的法規標準、增加海水淡化新技術研究投入、開展海水淡化濃水綜合利用、促進海水利用的國際合作交流、創新融資模式、增加公眾認知等方式推進我國海水淡化綠色發展。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秦天寶教授作題為《陸海統籌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思考》的主旨報告。秦天寶在報告中指出陸海統籌符合生態環保的內在規律,也是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要求,分析了生態環境陸海統籌在污染防治與監管、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風險管控領域的實踐,提出了協調相關規劃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有關立法與制度、優化生態環境監測執法等實現路徑。
在“山東海洋生態文明”專題研討會上,針對山東省在陸海統籌機制、近岸海域生態系統保護、海洋污染防治、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學術研討,為山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探究思路和對策。
本次論壇由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海洋局、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青島市生態環境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協辦。論壇緊跟全會要求,瞄準海洋環境治理新問題,探討建設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的路徑和舉措,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多方面的對策建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