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葡萄生長的黃金季節,記者走進靈山街道泉上村靈泉葡萄采摘園,近百畝的葡萄生機勃勃,兩百余米的葡萄長廊下,陽光透過樹葉,斑斑點點細碎的光影灑在石桌石凳上,葡萄架下,10多名村民正在忙著修枝疏果。
靈泉葡萄采摘園葡萄長廊。
“葡萄怎么套上了白色紙袋?”看著一串串葡萄套著紙袋,記者不免好奇。“這是葡萄套袋栽培技術,套上紙袋可以讓葡萄表面產生果酸,還可以防蟲、防菌、防雨,改善葡萄品質。”靈泉葡萄采摘園負責人胡成基說。葡萄架上藤枝蔓繞,一串串果實被白色的紙袋包裹著,掩映在繁密的葉子中,散發出誘人的果香。
“剪的時候把新枝、個頭小和長不大的果實剪掉,使養分集中供給優良果實。”胡成基一邊指導村民修枝,一邊向記者介紹說:“現在是葡萄管護的最佳時期,做好修枝管理,是實現葡萄豐產、質優的重要措施。”
“泉上村氣候濕潤,沙質土壤鹽堿成分含量高,地下半米含磷豐富,很適合葡萄生長。”2011年,經過考察,胡成基決定在泉上村發展葡萄種植,并于當年開始建設葡萄采摘園。
據了解,靈泉葡萄采摘園有金手指、玫瑰香、巨峰、紅色拉蒂、夏黑無核等10多個“早、中、晚”優質葡萄品種,葡萄園施用自制的農家肥和有機肥,種出的葡萄穗大粒飽、色澤鮮艷、汁多核少、酸甜適中,深受消費者喜愛。采摘園特有品種“靈泉一號”,仲秋時節成熟,粒大如乒乓球,成熟后呈金黃色,含糖量25%。采摘期在8月至11月,成為靈山街道鄉村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
由于品種齊全,品質優良,葡萄采摘園吸引眾多周邊消費者前來采摘,僅葡萄采摘一項,就能收回全年成本。
“依托優勢資源,我們正在推進‘旅游+綠色農業’發展模式,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為鄉村旅游載體,讓農副產品變為旅游商品,讓村民掙上旅游錢、吃上旅游飯。”泉上村村主任邵守峰告訴記者,隨著靈山街道鄉村旅游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靠鄉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多虧了采摘園,我家的6畝土地全部流轉進來,每年都有流轉費。現在我在采摘園務工,一天120塊錢工資,一個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我們家現在也是‘雙職工’了。”泉上村村民王榮宗樂呵呵地說道。
葡萄樹上碩果累累。
近年來,靈山街道用平臺思維做發展乘法,在全域創建了花鄉藥谷田園綜合體、靈山醫藥產業園、國家級農業雙創中心3個平臺,以一產“接二連三”,實現產業鏈條化發展。通過產業園區化、聚集化發展,實現土地集約化利用、市場化運作,全街道規模流轉土地4.85萬畝,流轉率超過65%,帶動20多個村莊年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近萬名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人均增加工資性收入3萬余元,超過青島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文/王靜 于曉麗 圖/魯明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