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原本是生物學的概念,主要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我們把它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語境,是為了從一個新的視角,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優化區域發展的整體環境。
自然界的生態,要有灌木、喬木、小草,要有合適的陽光、溫度、濕度、風等等,才能生機勃勃、生生不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發展環境也一樣。要有好的政務環境——政府的服務要到位、辦事要高效、政策要精準;要有好的社會環境——整個城市要尊重人,鼓勵創新、寬容失??;還要有好的創業環境——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
但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生態的維度來觀察就會發現,在一個整體的發展環境中,事物是廣泛關聯的,每一個要素的發展趨勢、狀態變化和各種選擇,都是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制約的。就像自然界,如果管陽光的只管陽光,陽光太足,水分都蒸發了,一定形不成生態。只強調空氣、濕度等單一元素也不行。生態思維是系統化、立體化的思維,是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把整個城市中全社會、全要素的所有資源組合到一起,只有分寸剛剛好,陽光、溫度、濕度等都那么恰到好處,整體的發展環境才能不斷優化。
生態思維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則是豐富性。就像良好的自然生態一定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喬木參天、灌木茁壯、小草蔥郁,好的發展環境同樣如此。而一個個平臺,就是整體發展環境中寶貴的“物種”。
當前,青島正在用平臺思維演繹發展的“乘法”。正和島、創業黑馬等國內一流的平臺型資源進駐,華為、啟迪、商湯等行業的領軍企業正和青島共同打造新的產業平臺,青島固有的資源也在平臺的聚合上產生新的價值,甚至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著成為平臺的可能。生態思維就是要有意識地去搭建、呵護各類平臺,特別是一些自身競爭力還不太強的小平臺。只有城市平臺的數量越來越多,類別越來越多元,層級越來越豐富,平臺間的互動才會越來越頻繁,就會競合激發出不竭的創新活力,成為適宜萬物生長的葳蕤森林。
建立生態思維,最終給城市帶來的,不只是某個行業、某個領域的快速發展,而是全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共同提高。
生態好了,沙漠里也能長出綠洲。(海納川)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