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進度很快,下塢至今才1個多月,已經完成了18個總段,超過了工程總進度的22%。”
在5月26日舉行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活動中,中國船舶外高橋造船副總經理、大型郵輪項目總建造師周琦指著正在建造中的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告訴第一財經,這艘被稱為“2號”的郵輪和去年7月下旬完成首次試航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相比,船身更長、總噸位更重,擁有更強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相比1號郵輪,2號郵輪從下塢到交付將壓縮8個月左右的工期,整體生產效率和質量都將明顯提升,同時也會更加環保。

正在建造中的“2號”郵輪 攝影/繆琦
他表示,按照目前的進度,2號郵輪將于明年春節前后實現全船的整船貫通,類似于建筑業里的“封頂”,在2025年五一前后實現第一次起浮,2026年3月底出塢也即下水,當年年底前通過試航完成交付。
郵輪制造躋身全球頂級俱樂部
上海造船廠是中國船舶業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造船業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調整,中國的船舶制造業已經占據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保持同步增長,國際市場份額穩固。具體來說,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3.8%、69.6%和56.7%。出口船舶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比重為90.0%、86.9%和91.9%。我國船舶出口金額達99.2億美元。

外高橋造船廠 攝影/繆琦
在這種背景下,周琦提出,從船型而言,繼首艘國產郵輪交付使用,中國造船業便摘取了“三大明珠”的最后一顆,也躋身郵輪制造的全球頂級俱樂部,“歐洲建造郵輪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目前有能力建造大型郵輪的國家總共四個,全球第一的是與我國展開了1號郵輪合作的意大利,其次是德國和法國”。
中國造船業的“三大明珠”指航空母艦、大型郵輪和大型LNG船。這三類船舶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被并稱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也是尖端科技的典型代表。
周琦表示,實現大型郵輪制造從零到一的突破,需要打通從設計到供應鏈再到建造的全流程,“里面有多達250萬個零件,100多個船舶動力系統,以及與乘客相關的餐飲、公共服務區域和娛樂系統等多種子系統集成,驗證了中國郵輪供應鏈初步形成,也是國際合作的最終結果”。
他認為,雖然中國的郵輪制造進入了全球頂級俱樂部,但仍然是剛剛起步,“未來的路還很長”。接下來還將推動進一步的規模化生產,并實現更大程度的國產化及自主研發,“讓越來越多中國制造的貨船和客船,航行于全世界的各個港口之間”。
投資帶動比高達1:14
大型郵輪制造的突破,對應著技術和流程的進步,也意味著更高的附加值。
周琦表示,目前外高橋造船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8年,“有些部分已經排到2029年了”。與此同時,單個船塢建造船舶的附加值不斷提高,“造船業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做修載比(修正總噸/載重噸,用于比較不同單位下高附加值船型比例),這一比重相比三年前已經提高了一倍”。
在周琦看來,中國造船不是僅僅把船殼子拼在一起,而是從設計到供應鏈管理、制造乃至運營服務全流程的高質量發展,可以極大帶動我國交通運輸服務業的整體發展。以大型郵輪為例,“郵輪的帶動性很強,不僅產業鏈長,還可以帶動中國文旅產業的發展——投資帶動比高達1:14,相當于每投入1塊錢,可以拉動14塊錢的投資和消費”。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今年1月正式商業首航以來,5個月左右的時間,已成功運營30多個航次,“整個運營過程中,幾乎沒有一天停過,基本上回到上海的港口后,當天就又接上新的客人出發了”。
2023年5月26日,上海母港國際郵輪航線重啟。根據官方數據,復航至今,上海邊檢總站已累計查驗國際郵輪超220艘次,查驗出入境人員約70萬人次。今年以來,出入境郵輪數量已超130艘次,較去年同期增長近60%。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負責人霍福鵬在5月22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去年9月國際郵輪復航后,全年中外旅客運輸量達10.7萬余人次;今年僅一季度就已超19萬人次,呈現快速恢復和增長態勢。據預測,今明兩年我國郵輪旅游市場將全面恢復,進入產業發展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