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青島錦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的非遺項目藍印花布深入系統性學習體驗活動圓滿結束。

本次學習體驗活動特邀山東省級非遺菏澤東明藍印花布第七代傳承人陳旭升老師進行主講,課程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涵蓋基礎理論、技能實訓、參觀考察、作品匯展等。內容主要圍繞藍印花布的起源與歷史發展、藍印花布的原材料與染制方式、藍印花布的刻板與印制實踐+浸染體驗展開,全面提升學員們在基礎知識、藝術素養、傳統技藝、產品開發等方面的能力。

開班首日,在市南區文化館董館長、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侍錦教授、青島大學副教授彭衛麗老師、青大圖書館田鑫老師、陳旭升老師以及此次活動學員的共同見證下,省級非遺東明藍印花布青島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沿著黃河遇到海”——錦繡非遺藍印花布展示體驗活動開班儀式順利舉行。
錦繡非遺研究中心主任侍錦教授表示,“深入系統開展民間美術手工印染學習實踐體驗班,努力打造人人知道、處處看見、家家參與的社區非遺的閱讀、體驗、傳播、共享平臺,構建新型非遺傳播體驗閱讀新空間,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非遺在社區的傳承機制,探索建設非遺色彩濃厚的非遺特色社區,推進文化活態傳承,真正提高非遺在社區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打造好‘五個一’社區非遺傳承新范式”。
彭衛麗老師說:“很開心家鄉菏澤的非遺技藝跨越黃河遇見海,希望在業界朋友推廣助力下,菏澤非遺技藝能夠在島城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作為老師,在不斷輸出的同時,更需要不時充電,把所學所思傳授給學生?!?/p>



學習時光短暫而美好。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因為奇妙的緣分和對藍印花布不約而同的喜愛而匯聚在錦繡非遺中心,共同學習藍印花布的相關文化知識、體驗其制作工藝。此次活動,學員們都收獲滿滿,除了傳承人陳老師提供的傳統藍印花布版,學員們還各自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設計了自己喜愛的藍印花布創意圖案,如十二生肖系列、大熊貓吃竹子等。能夠將自己的作品印制在抱枕、T袖、衣服上,真是成就感滿滿。
座談會上,學員感慨道:“這次藍印花布技藝的傳承對推動非遺教育傳播具有深刻的意義,不僅提升了我們眼界,也促進了大家對非遺的認同,今后能夠更好地開展非遺傳承與創新工作。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幫助更多愛好民間藝術的朋友開展交流交融活動,形成有效認識傳統文化的共同性;在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不斷提高社會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感謝這次活動中,提供非遺教學、分享的老師和提供實踐平臺的錦繡非遺,也感謝諸位學友的認真投入為我們帶來了良好學習氛圍?!?/p>
部分傳統手藝的漸漸消逝,有時候并非源于“不需要”,而是“看不到”,無論是做非遺活動還是系統性研究,錦繡非遺團隊都希望以一種更開放的視角創造條件,讓非遺進入生活、扎根群眾,只有在生活中呈現才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傳播。這次的體驗之旅告一段落,期待新的開始,錦繡非遺,期待與您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