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三文魚消費熱度持續升溫,預計到2030年銷量將達到30-40萬噸/年。三文魚養殖成為了青島市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最具潛力的品種,目前,國內三文魚養殖因為技術封鎖等原因,種質資源只能依賴國外進口。
而在最近,包振民院士帶領團隊研發大西洋鮭自主繁育技術,攻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成功誘導10000余尾大西洋鮭偽雄魚,實驗檢測誘導率達到了100%,自主繁育大西洋鮭魚走出了關鍵一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 包振民
新時代
中國海洋大學引領海水養殖業走向深遠海
…
中國漁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悠久
…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漁業的發展歷程及大食物觀視域下新時代智慧漁業的生產方式,6月1日下午,中國海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國漁文化》“來自深遠海的問候一一三文魚品鑒課堂”公開課在嶗山校區開講,水產學院王巧晗副教授主講,高勤峰教授作為特邀嘉賓出席,教務處副處長辛遠征、通識教育中心賈建媛及110余名學生參與課程。

《中國漁文化》課程負責人、水產學院副教授 王巧晗
課程開始,王巧晗帶領學生們一起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歷程,伴隨著共和國年輕的腳步,中國的海水養殖產業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其中,最核心、最關鍵的是中國海水養殖的“藻、蝦、貝、魚、海珍品”5次產業浪潮,這5次浪潮堪稱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又是科學技術惠及人民群眾的光輝典范。近年來,我國對發展深遠海養殖作出重要部署,重點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設備,加快引領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

水產學院副院長、教授 高勤峰
接著,高勤峰生動講述了“深藍一號”背后的故事。利用黃海冷水團養殖鮭鱒冷水性魚類,“深藍1號”開啟了我國深遠海養殖浪潮的篇章,實現了我國在溫暖海域養殖鮭鱒冷水魚類的世界性突破,打破了三文魚依賴進口的瓶頸。從此,國產深遠海三文魚養殖從夢想走進現實,從漁場到餐桌的時間大大縮短。

學生品鑒三文魚
接下來的三文魚解體秀和品鑒環節,廚師師傅現場解體三文魚,從去鱗去腮到處理魚片,隨著刀刃穿過魚肉,感受到細膩的肌肉質地和豐富的油脂,仿佛能夠聆聽到食材散發出的美妙聲音。課程的最后,學生們一起品鑒三文魚,感受來自深海的美味。整個過程生動有趣,為學生們帶來了一種深刻的廚藝體驗和美食文化的沉浸感。
課程簡介
《中國漁文化》是2021年立項建設的通識教育課程,課程負責人為水產學院王巧晗副教授,本課程介紹了中國漁文化的源流和發展,注重漁文化的內涵和功能、符號考釋和歷史應用。通過對漁的生產、漁的圖像、漁的傳說、漁的信仰、漁的風俗和漁的飲食等在社會與人倫、思維與心理、巫術與宗教、神話與哲學、生產與生活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功能闡釋,以期打開一扇特殊的文化窗口。從文化與產業、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相互聯結的角度,審視“漁”的大千世界。
課程十分重視將課堂知識與生產實踐有機融合。往期課程中,《中國漁文化》師生走進第26屆中國國際漁業展覽會開展“中國及世界漁文化”研學活動,與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交流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漁文化,體驗“中國漁文化”和“世界漁文化”的統一性和差異性,鼓勵學生們既要堅定文化自信,牢固中國漁文化根基,又要海納百川、與時俱進,取世界漁文化之精華,助力中國漁文化創新發展。
課程還走進煙臺東民俗博物館,探求中國漁文化的歷史。在欣賞展品的過程中,學生們重溫了中國漁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也深刻感受到了祖先留給后世的文化遺產和人文底蘊。課程師生還曾前往天后宮、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景區媽祖雕塑文化廣場等地,體驗中華漁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