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歸倉收麥忙。在全市農民的辛勤勞作和農業農村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我市小麥收割工作基本結束,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勝利在望。當下,曬糧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曬糧是小麥貯藏前的最后環節,及時曬干糧食可以防止霉變,一般來說,小麥充分晾曬三五天即可去除水分。在這又短又急的“窗口期”能否順利曬糧,對農民來說十分關鍵,有時甚至變成棘手難題。
曬糧難在哪?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小麥收割由人工轉向農機,人工晾曬逐步轉向烘干倉儲,原來田間地頭開辟的曬糧場基本不見了。但是,由于烘干設備有使用成本,傳統晾曬方式還不能完全被烘干機取代,露天晾曬場地對部分農民而言仍是剛性需求。于是,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下,場地供需矛盾凸顯,一些農民覺得曬糧更難了。
為解決曬糧難題,各地紛紛出招。前不久,湖北省襄陽市茨河派出所向糧農開放大院,掛出橫幅“院子嘎嘎大,歡迎來曬糧”,受到廣泛稱贊。今夏,我省多地鄉鎮也掛出“曬糧地圖”,開放政府機關大院、文化廣場、公安派出所等場所給農民曬糧,解了農民燃眉之急。
“小舉措”彰顯“大民生”。地方政府“開院曬糧”似乎是件小事,但對農民來說,卻是一件大實事。為保障夏收工作,政府部門應該重視曬糧工作,預先謀劃、提前調度,開放政府大院、運動場、文化休閑場所等公共空間,幫助農民搶收晾曬、顆粒歸倉。為農民解決曬糧難題,就是政府“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憂”的職責擔當。
“開院曬糧”還不是長久之策,要從根本上解決曬糧難題,需要打好“組合拳”。一方面,政府部門在做鄉村規劃時可建設一些集公共休閑與晾曬為一體的公共場地,兼顧收糧季節曬糧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持續提高現代農機使用率,提升糧食烘干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就青島而言,目前已累計建成95個烘干點,安裝近200臺烘干機,與煙臺、濰坊等市簽訂了糧食產地烘干應急互助框架協議,這些都是提升糧食烘干應急處置能力的有力舉措。
站在農民的角度,考慮農民的需求和意愿,是解決曬糧難題的關鍵。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研發和生產適合農民使用的低成本、高效能的烘干設備;農業合作社可集體購買、共享烘干設備,降低使用成本;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糧農的操作技能和對農機設備的認可接受度。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期待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出臺更多務實舉措,將民本情懷寫進豐收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