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作為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連接著民族的過去和未來。為激發學生群體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為未來的文化守護者和創新者奠定基礎。今年6月,市南區以“講給孩子們的非遺公開課”為主題,在燕兒島路第一小學、太平路小學、天山小學以及文登路小學四所“蓓蕾藝術工作站”開展了四場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活動主辦
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
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活動
活動承辦
市南區文化館
青島燕兒島路第一小學
青島太平路小學
青島天山小學
青島文登路小學
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
青島廣播電視臺
全媒體文創及大型活動中心
深耕細作,傳承非遺薪火
秉持著“注重傳承,關愛未成年人精神成長”的理念,市南區文化館攜手錦繡非遺傳承中心、青島廣播電視臺以及四所“蓓蕾藝術工作站”成員學校,精心準備了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旨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體驗,激發學生對非遺的興趣與尊重。
本次活動受到了來自青島錦繡非遺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皮影、面塑、藍染、剪紙、古琴......來自研究中心的非遺傳承人們精心準備了精彩紛呈的非遺知識講解與實踐體驗課程,讓學生們在近距離接觸中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燕兒島路第一小學





“藍夢織繪·非遺匠心”,6月18日,一場富有教育意義又充滿趣味的藍染非遺體驗課程在青島燕兒島路第一小學贏得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活動現場,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副秘書長、藍染藝委會主任彭衛麗深入淺出地為學生們講解了扎染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并詳細介紹了發展歷程、工藝流程以及圖案設計的原理。隨后,帶領學生們親自動手嘗試藍染制作,用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在白色布料上編織各種圖案,大膽創新,展現了無限想象。



太平路小學




“傳承非遺,點亮童心——探索扎染奧秘”,6月20日,青島市手工藝協會副秘書長、藍染藝委會主任彭衛麗攜帶著千年扎染技藝的秘密走進青島太平路小學,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生動而富有創意的扎染非遺體驗課程。從歷史淵源到技藝精髓,彭衛麗向師生們詳盡介紹了這項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從布料的甄選到圖案構思,再到染色步驟,伴隨著手上的示范動作,每一個環節都嚴謹又生動。在她的引導下,孩子們化身為小小藝術家,以無限的創造力,將布料巧妙折疊、精心綁扎,用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藝術作品。最終,當布料再次被輕輕展開,一幅幅獨一無二的圖案躍然眼前,它們不僅僅是色彩與圖案的組合,更是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一次親密接觸,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份熱忱回應。
天山小學





“指尖上的非遺,藏不住的童心”,6月21日,青島天山小學的師生們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活動。活動現場,青島民間藝術家協會及剪紙專業協會顧問宋文鐸向大家展示了剪紙藝術的精湛技藝,帶領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剪紙的魅力。青島張氏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張世建,則帶領孩子們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鍛煉了動手能力,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中國皮影協會會員崔鵬的加入,為這場文化盛宴增添了另一抹亮色。通過生動有趣的皮影戲講座與互動體驗,讓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領略了這項古老藝術的無窮魅力。
文登路小學




“古韻新傳,趣學非遺”,6月28日,在文登路小學,諸城派古琴、面塑與皮影戲非遺傳承人攜手亮相,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場豐富而有趣的非遺體驗課。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張薇以古琴的悠揚旋律,為孩子們勾勒出一幅幅古意盎然的畫面。并詳細講解了古琴的構造、彈奏技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讓孩子們在欣賞之余,增長了見識與興趣。青島張氏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張世建則用一雙巧手,將面團變幻成各種生動形象,帶領孩子們體驗化想象為現實的魅力。最后,皮影戲傳承人崔鵬為孩子們帶來了皮影戲的講座與體驗。孩子們親手操作,揭開了皮影戲神秘的面紗,體驗了文化傳承的同時,也領略到了皮影戲中人物角色的豐富情感與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





公益服務,點亮藝術之光
講給孩子的非遺公開課,不僅是非遺的傳播展示,更是公益服務的生動實踐。市南區文化館聯合燕兒島路第一小學、太平路小學、天山小學以及文登路小學四所“蓓蕾藝術工作站”,充分調動各界文化志愿者的力量,為近500名師生提供了文化滋養與藝術熏陶。通過這些公益活動,填補了學校非遺教育資源的空白,在未成年人心中播下了熱愛傳統文化、尊重藝術創造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