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6日訊 50多歲的傅月玲種了一輩子莊稼地,但是從今年起,她卻換了一個新身份——鮮花產業工人。伴隨身份的轉換,她的收入也改變了。“我們家有十畝地,過去一直是種植小麥、玉米、花生,忙活一年也就能掙1萬多元。去年起,我把土地流轉出去,現在土地流轉費用加上我在街道鮮花港打工的收入,一年可以掙到三四萬元,總收入提高了不少。”傅月玲笑著告訴記者,她現在一天就上8小時班,比自己種十畝地要輕松不少。
在即墨區靈山街道,和傅月玲有同樣變化的村民不在少數。靈山街道曾經是遠近聞名的市級經濟薄弱鎮,但在近三年內,該鎮卻一躍成為新型產業鎮。截至2019年底,該街道投資過億元項目從“0到10”,財政收入較2016年增長160%,實現跨越式增長,全鎮5個貧困村、24個經濟薄弱村、5個空殼村全部摘帽,年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村莊從2016年的2個增長為24個,帶動近萬名新型職業農民人均收入3萬元以上,超過青島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華盛尚品(青島)靈山靈芝種植基地,是北方最大的活體嫁接靈芝種植基地。邢志峰 攝
實現這種轉變的“絕招”是,靈山街道抓住醫藥健康產業、花卉產業等發展機遇,通過土地流轉盤活各村莊溝塘邊角地和原道路土地,引導村民通過持股分紅、土地租賃、社區服務、企業務工等多種途徑,實現產業在街道村、就業在家門、農民變工人目標。近年來,這里相繼規劃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花鄉藥谷田園綜合體、總面積達5平方公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大健康產業項目,帶動了農民致富增收。
“我們種植基地占地1.5萬畝,種有丹參、黃芩、白術、金銀花等多種中藥材。”青島圣匯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孔令海是丹參基地的運營者,他說,丹參基地能帶動周邊村莊400多人就業,每個人年收入可達3萬元。同樣在靈山投資的還有青島鮮花港的總經理王健,他告訴記者,2017年,他被靈山漸成規模的花卉、中藥種植業吸引過來。到現在為止,已經在村里流轉出的1500畝土地上種植了仙客來、蝴蝶蘭、靈芝、水草、荷花、蓮花等花卉,忙碌的季節,可同時吸引周邊五六百個農民在此打工。“我們也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如利用一年的時間培養出一名可以掌握君子蘭種植技術的農民,這種工人的年收入可達到四五萬元。”
在街道規劃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內,總投資40億元的藍谷藥業一期建設項目正在抓緊進行,計劃年底投產。此外,該街道還先后引進了科倫、海緣等醫藥企業,均涉及中藥加工提取,瞄準精深加工,提升中藥材附加值,延長中藥深加工產業鏈條,推動“中藥材”向“中醫藥”邁進。
藥廠的建設為靈山街道中藥材種植提供了廣闊空間,街道計劃利用3年時間把中藥材種植規模擴大到3萬畝,品種達20余個,讓更多村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同時,分批次對當地農民進行中藥種植等多方面技能培訓,幫助其盡快適應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 萌 通訊員 張 濤)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