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26日訊 在夏格莊鎮萬畝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的糧食數字產業園,一輛輛滿載小麥的運糧車正向外運送。工人杜正青說:“這都是今年新收的小麥,麥收那幾天我們24小時不間斷收糧,僅10天就完成周邊1.6萬噸的小麥收購。”沒等杜正青說完,來存糧的60多歲的老劉接上話茬:“今年夏格莊大糧倉可給了種地農民新希望,解決了所盼、難辦的種地問題。”
針對新時期農民種地出現的新問題,去年以來,萊西市夏格莊鎮黨委政府創新實施“集約經營、綠色發展、數字賦能”的發展理念,打造萬畝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配套建設數字糧食產業園,并大膽探索政企協同、企業運作的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條社會化服務農民種地,實現糧食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路子。
土地整合入股,種田更省心
面對地塊零碎分散生產、大型農機作業難、耕種管收成本高、影響外出務工等問題,去年以來,夏格莊鎮借助建設萬畝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的契機,引導群眾算好“經濟賬”,依法、規范、有序進行土地流轉工作,實現示范區內土地成方連片、有序集中。同時,依托夏格莊鎮“農”字號重點企業——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統一實施管理,充分發揮其機械、技術、管理、市場優勢,打破一家一戶承包地的界限,集中連片種田,將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實現農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為充分保障群眾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并提高流轉土地的積極性,把群眾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夏格莊鎮實行土地入股“631模式”和土地流轉再分紅“532模式”,實現土地耕種“收益掛鉤”,在提高群眾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的同時,破解了賺多賺少一錘子買賣的問題。
夏格莊鎮人大主席李超說:“在生產中,通過統一采購種子、化肥,加上管理中耕地、打藥、收獲全部機械化作業,種糧成本每畝每季減少投入100元。節約下來的成本利益,由企業和農戶共同分配,這樣農民種地省心、增收的同時,又實現了農業產業規模化的良性循環。”
建設數字糧食產業園,收糧更安心
“以前到麥收時,最怕碰上下雨天,收割的濕麥沒地方曬、沒人收,今年收麥子那幾天雖然天氣也不好,但我300多畝麥子讓‘金丞農業公司’的機械僅用4個小時就收完了,直接被送到了數字糧食產業園,經過現場抽樣扣除多余的水分后,直接打款。”夏格莊鎮種糧大戶江明帥告訴記者。
糧食干燥是糧食安全收獲貯藏的重要條件。為有效規避糧食在收獲及晾曬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價值損耗,夏格莊鎮著眼延伸糧食產業鏈條、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保障糧食安全,采取鎮政府扶持和企業自籌相結合的形式,在示范區配套建設集快速烘干、倉儲物流、數字應用、成果展示于一體的數字化糧食產業園,率先開展濕糧收儲業務,實行糧食烘干存儲,有效解決了周邊5萬畝糧食的烘干收儲問題,將糧食產業鏈條上端的增值效益直接讓利農戶,不僅讓農戶省下一筆費用,還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安全儲存。
搭建“糧食銀行”,售糧更舒心
劉浩是夏格莊鎮的種糧大戶,今年麥收后,他把收獲的小麥直接存進了夏格莊的“糧食銀行”。
“‘糧食銀行’真是農戶信得過的‘貼心管家’,小麥存到‘糧食銀行’首先有個兜底價格,還會根據糧食上漲產生增值效益,不擔心因存儲不善導致損失,同時還可以通過糧食兌換多種農業服務項目。”劉浩說道。
劉浩說的“糧食銀行”是夏格莊鎮黨委政府與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根據群眾需求開展的一項惠民業務,“糧食銀行”按照“免費存儲、存取自由、糧權不變、落價保底、存糧獲利”的原則收儲糧食。會員農戶將收獲的糧食存入“糧食銀行”后,既降低了農戶的存儲成本,又在儲存階段賦予了糧食金融屬性,有效增強了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能力,破解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投入不足和難以對接市場的問題。
“我們還提供靈活多樣、方便快捷的‘服務菜單’,農戶憑存糧憑證可以在‘糧食銀行’服務點支取現金,也可以直接在產業園內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兌換農資、種子、化肥或者用于支付農機費用,這樣不僅方便了農民,也為我們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閉環發展,打造綠色農業品牌奠定了基礎。”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荷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于騰蛟)
責任編輯:呂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