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0日訊 目前,島城已進入冬季采暖期,這是一年之中我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最為關鍵的時期。提高空氣質量監測預報準確率,制定有針對性的大氣污染管控措施,成為冬季應對污染天氣的有效手段。為保障采暖季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依托先進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持續增強預報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全面加強采暖季期間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分析研判,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可靠的監測保障。

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開展精細化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為全市大氣污染的科學管控措施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山東省空氣質量預報平臺數據顯示:自2020年1月18平臺啟動以來,截至11月15日供暖季開始前,青島市24小時空氣質量級別預報準確率88.4%,48小時級別預報準確率84.8%,多項統計數據均列全省第一。7天精細化預報能力、15天趨勢預報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加強歷史同期空氣質量情況分析。監測中心系統分析近年來采暖季期間青島市空氣質量變化規律,使用WRF-Chem模式,模擬采暖期不同氣象條件下、相同污染排放強度的污染物濃度,結合實際監測結果,分析計算氣象、污染排放的變化對青島市近年來空氣質量的貢獻率。深入研究大氣污染物區域性傳輸及時空遷移變化特征,全面分析移動源、固定源和生活源對本市空氣質量的影響,提出保障空氣質量的精細化管控建議,為順利完成青島市全年空氣質量目標任務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深入開展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加強與市氣象臺跨行業領域的深度合作,完善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臺,有效整合全市空氣質量預報和氣象監測信息資源,實現環境氣象數據實時共享。提高空氣質量預警應急響應標準,當空氣質量出現輕度污染且持續加重時,立即啟動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在預測不利氣象條件可能持續的情況下,組織開展加密會商,密切監測大氣水平與垂直方向的擴散條件的變化情況,科學預測低空及近地面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的變化趨勢,更加準確的評估污染天氣的發展情況。

強化大氣特征污染物的監測分析。開展大氣污染物的研究性監測,新增風廓線激光雷達、臭氧激光雷達、總碳分析儀等先進監測設備,開發顆粒物碳組分分析系統,增強大氣污染物的快速解析能力。完善全市道路機動車排放監測體系,開展總碳、有機碳、元素碳、黑碳等指標的自動監測。在青島市空氣質量監測超級站新增非甲烷總烴監測設備,提升揮發性有機物監測能力。通過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傳輸與網絡化監控平臺,密切監測各類特征污染物的變化情況,強化對污染天氣過程的趨勢研判,有效降低污染天氣對全市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影響。
細化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機制。以社會公共服務和人民群眾的環境需求為導向,整合各類信息發布的資源和渠道,每天早、中、晚三次向全市各級管理部門及時發布當天空氣質量監測、預報信息,開展空氣質量未來7天的精細化預報和未來10天的中長期變化趨勢預報,提供重污染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24小時變化趨勢預報等多種形式的空氣質量預報產品,通過政府網站、廣播、電視、微信、微博、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實現AQI指數、污染級別、首要污染物等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信息的實時推送,為政府決策和公眾健康提供可靠的監測服務保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通訊員 孫義峰)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