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0日訊 “山下的老房子里/我那個名叫石頭的小伙伴/正在制造明滅的燈火/和斷斷續續的炊煙/他曾經告訴我/村子里的樹/有腿,山頂的石頭有根。”
11月19日晚,山東諸城詩人管清志在青島平度舉行的首屆青島農民詩歌節暨第四屆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成為獲得該項年度殊榮的三位詩人之一。他的詩作《石頭記》以一名歸鄉者的鄉愁描摹鄉村生活記憶,傳達時代的鄉野所迸發的盎然詩意,這也正是此次首屆青島農民詩歌節暨第四屆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活動在“中國詩歌之鄉”——全國第一農民詩社春泥詩社的創生地舉行的初衷。

第五屆中國鄉村詩歌高峰論壇上林莽發言。
作為青島市首屆農民藝術節的重要板塊,11月19日至21日,青島市首屆農民詩歌節暨第四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活動在平度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詩探索》編輯部和青島市文聯、平度市委宣傳部、平度市鳳臺街道辦事處聯合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青島市文學創作研究院、青島市春泥詩社聯合承辦。旨在推動當代詩歌中“鄉村”母題的書寫與探索,展現新時代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素養。來自國內各地的詩人代表百余人出席盛會,共同見證“鄉村詩歌”的新時代圖景。創作的共同交流與探討,也為各地詩人搭建起了一座切磋詩藝、交流創作、增進情感的橋梁。

第四屆中國春泥詩歌獎頒獎活動舞臺現場。
2400多位詩人的三萬多首詩歌匯青島
1984年,在平度崮山公社大姑頂下的下馬村小學,誕生了全國第一個帶著泥土氣息的青年農民詩社——春泥詩社。2016年“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的設立,旨在提倡“鄉村詩歌”創作,發現和表彰書寫現代鄉村生活的優秀寫作者。
必須提及的是,“鄉村詩歌”的概念最早也是由春泥詩社提出的。近年來,城鎮化、打工潮、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中國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有農村生活與文化經驗的青年,他們的文化心態和生活閱歷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界限,他們筆下的詩歌不再是傳統的“鄉土”,而是現代意識中的鄉鎮風情。
2020年第四屆春泥詩歌獎自今年6月征稿以來,得到了全國數百家報刊、網站、微信、博客等媒體的傳播,共收到來自2400多位詩人三萬多首詩歌參評,疫情無法阻擋人們創作詩歌、抒發詩情的激越,反而更加彰顯了青年創作者與時代、與世界對話的廣闊詩界。
探尋“鄉村詩歌”的未來路徑
三位詩人龍少(陜西)、甫躍成(四川)、管清志(山東)獲頒“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他們分別表達了自己的創作初衷。管清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16歲開始詩歌創作,起了一個筆名叫“候鳥”,正像他在詩歌中的書寫:“當一個少年有了叫作‘候鳥’的名字,他的雙手在揮動的時候,便有了飛翔的欲望。”他說,“家鄉承載著我青春的壓抑和時代的苦悶。”
龍少說,“寫鄉村更多是給自己找一個‘遠方’的過程,它存在于你的生活,又高于你的生活,和你周圍的環境、生活的認知息息相關。”來自四川的甫躍成則認為,再偏僻的鄉村也不可能獨立于時代而存在,“面對時代,詩人不應該當鴕鳥,不應該意淫一個沒有痛感的鄉村作為自己拒絕時代的避風港。”
獲獎詩人的“鄉村詩歌”創作經驗和態度,也成為今天上午第五屆中國鄉村詩歌高峰論壇暨第四屆中國春泥詩歌獎獲獎作品研討會上的探尋內容。
《詩探索》作品卷主編、詩人林莽作為本次評獎委員會主任,對當下的鄉村詩歌創作提出了看法,他認為,中國“鄉村詩歌”創作,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只停留在傳統的農家樂,缺乏新的發現和世界在變化中的感受,概念化、表層化鄉村。在他看來,這種浮躁的表面化的寫作正是后續“鄉村詩歌”創作亟需直面的問題。
論壇上,眾人充分肯定了三位獲獎年輕詩人的書寫,也對新時代鄉村詩歌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創作突圍與困惑進行了思考。
今天下午,首屆青島農民詩歌節還舉行了“全國百名詩人相約會客廳”大型采風活動。據介紹,未來青島將在“農民詩歌節”和“春泥詩社”兩大文學活動品牌助力下,進一步展現文學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和力量,帶動鄉村題材詩歌創作,繁榮青島文學事業發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三位獲獎詩人組詩中之一首
龍少(陜西)
作者簡介:龍少,女,陜西西安人,80后。有作品見于《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等刊物,曾獲莫干山首屆國際詩歌節金獎,出版詩集《推窗有鳥鳴》。
寂靜
傍晚從水塘邊回來
云朵在天上,被薄薄的光照著
鳥鳴和鳥鳴之間,一棵柳樹
和一棵白楊的上空
留出一片綠茵茵的天地,那種綠
讓心從輕微的燥熱回歸平靜
仿佛不是為了空而空出來,是為了安撫人心
或者安撫一塊裸露已久的石頭
帶給它簡單的色調,和風起時細小的波浪
我喜歡在那片綠蔭下,和一塊石頭相互靠近
想象它從細沙走到石頭的距離
那么久遠的時間里,太陽金黃
而一匹馬將自己的影子
駝到很遠的地方
甫躍成(四川)
作者簡介:甫躍成,1985年生于云南施甸,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居四川綿陽,供職于某科研單位。2005年前后開始詩歌創作,2012年起公開發表詩歌。有作品見于《人民文學》《詩刊》《詩探索》《星星》《草堂》《揚子江》等,入選多種選本。
記憶中的無數個黃昏
廚房的動靜,豬和我們都能聽到。
當鍋鏟持續刮過鍋底,豬就叫起來了。
這叫聲里,除了饑餓,我總覺得
另有某種悲涼的成分。
這是冬天,時近黃昏,整個村子籠罩在
橘色的光中。房前屋后,我們滾鐵環,爬樹,
擲玻璃彈,用木制的刀槍,繞著柴垛打仗。
晚飯還未上桌,母親還未召喚,
而所有游戲,才剛剛開始。
一浪蓋過一浪,豬的叫聲。
廚房隔壁就是豬圈。印象里我從未質疑過
這種布局的合理性。一桶豬食
提到圈前,叫聲更慘烈了。
我們擠在墻角曬最后的太陽。
我總是無比懷念這即將逝去的一天。
管清志(山東)
作者簡介:管清志,山東諸城人,1974年生,山東省作協會員。曾在《詩探索》《星星詩刊》《北方文學》《山東文學》等發表大量詩歌。出版詩集一部。現居諸城。
石頭記
那一年,我和一群七八歲的孩子,
氣喘吁吁,爬上了村子南邊的山頂。
視野不斷開闊,熟悉的一切
比例都發生了改變。
我發現村莊很小,道路很長,
趕路的人如螻蟻一樣。遠方
一下子被拉在眼前,觸手可及。
我們的喊叫鉆進巖石,
一次次用力拋出的石頭,
完成了短暫的飛翔后,
輕飄飄,落入腳下的山谷。
四十年后,帶著身體里的疲憊和彷徨
我獨自一人來到山頂,
坐在石頭上面,一言不發
凝望著山下的村莊。
這時候,我發現村子很大,
很多人用盡了一生都沒走出去。
道路很短,走著走著
便是盡頭。山梁另一側
靜靜隆起一座又一座的土丘。
端詳著隨手撿起的一塊石頭,
奇特的形狀讓我暗自驚詫。
它曾經被八歲那年的我
用力地拋向山谷。可是如今
石頭或許不知道,再次撿起它的
早就已經不是那年的我。
我相信,在這萬物嘈雜的塵世上
存在著兩塊一模一樣的石頭。
當然,我更傾向于另一種答案:
——是誰又把它
從谷底重新帶回了山頂。
無數童聲從巖石中溢出,四下回響。
草,無風自舞。
山下的老房子里,
我那個名叫石頭的小伙伴
正在制造明滅的燈火
和斷斷續續的炊煙。
他曾經告訴我,村子里的樹
有腿,山頂的石頭有根。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