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成為公眾喜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尤其節假日期間,博物館門前排起長龍,門票供不應求。然而,“周一閉館”的慣例讓不少外地游客錯失參觀機會。
近期,一些博物館陸續宣布調整開放時間,取消“周一閉館”的做法。例如,今年暑假期間,北京市屬公園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取消周一文物古建院落、園中園、博物館閉園(館)的規定,全面開放接待市民游客;8月份每個周一,上海市的5家博物館不閉館,部分博物館錯峰閉館;成都市的6家博物館暑期暫停閉館日,每日延長開放時間。
這些舉措在網絡上好評如潮。在門票難求、黃牛倒賣門票的背景下,博物館增加開放時間,是對公眾需求的積極回應,充分彰顯了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意識。
博物館不僅是展示歷史文物的場所,更是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目前,全國已建有博物館6800多所。僅2023年,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取消“周一閉館”,意味著博物館將更加貼近公眾,給更多人提供接觸歷史和了解文化的機會。
當然,取消“周一閉館”并非易事,博物館需妥善安排員工輪休、館舍維護、文物保養等事項。博物館不僅要延長開放時間,還應不斷提升相關配套服務,例如在展品更新、活動策劃、觀眾體驗等方面下更多功夫,滿足參觀者的多元需求。
“周一不閉館”是博物館與游客的雙向奔赴。期待更多的博物館順應時代潮流和群眾呼聲,科學安排開放時間,優化服務供給,讓更多的“閉門謝客慣例”變為“開門迎客常態”,更好地承載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