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央視新聞
寫在開始: 在市北的一隅,有這樣一位老人,他雙手雕刻時光,匠心鑄就夢想,用12年時間,打造出了一艘心中最完美的龍舟木雕模型。今年六月,央視新聞對這位來自市北的手工藝人進行了專訪和報道,年已74歲的醫院退休鍋爐工人孫志芳,憑借精美的龍舟手造,走出市北,走進全國人民視野。
“飛槳逐浪,百舸爭流?!焙臅r12年制作完成的龍舟,凝聚著孫老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也承載著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細膩匠心。

龍舟木雕模型長達2米,裝有3座仿古建筑樓閣,內含斗拱18366件,還有彩繪金龍1168條,以及有柱子、活動門窗、垂獸、盞等組件,共用木件兩萬五千多件。全部木件均以精巧的中國傳統建筑結構——榫卯結構所搭建,整個龍舟重達200斤,制作過程繁瑣。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痹谶@條蜿蜒曲折的龍舟制作之路上,孫志芳老師匠心以致遠,將個人信念化作不朽詩句,裝點中華文化淵遠流長的燦爛星河。
01.
藝海拾珠,歲遇良機
回憶起想法萌發的過程,孫老講到了他的童年。1950年,他出生在青島市市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童年時期,電力尚未全面普及,每當年節來臨,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動手制作漂亮的手工花燈,便成了童年中最為珍貴的一部分記憶。
花燈,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不僅作為節日裝飾存在,更承載著濃厚的文化意義和家庭的溫馨?!拔覀冇眉垙?、竹條和彩色的布料,加上蠟燭或油燈作為光源,晚上提著出門,可漂亮了。”對于孫志芳來說,童年時期的花燈,激發了他的創造力和對美的追求,也讓他對傳統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早期的體驗逐漸轉化為了他對藝術和設計的熱愛,并最終影響了他走上龍舟制作之路。

1979年,從內蒙古回青島的路上,孫志芳路過北京,逛了逛北京的故宮,見識到了宏偉的宮殿群和精湛的木結構技藝。從此,重拾年少時對傳統手工藝的喜愛,制作出點什么有意義的東西這一念頭,便埋在了孫志芳的心底。“有一天我在急診室病房的走廊上走,看到有個人在那看一張報紙,就是上海的新民晚報,我一看上面有張圖片是個龍舟?!睂O志芳老師表示,“心情非常驚喜,太好了,這就是我要做的東西?!痹谂笥押图胰说膸椭?,他搜集到了更多龍舟的圖片,“我一定把中國古建筑和中國龍這兩個中國最大的文化項目,給它加在一塊?!?/p>
02.
技藝磨礪,親朋支持
打定主意,孫志芳正式開始繪制龍舟的設計圖紙。沒有任何功底,他從零開始,自學繪圖和木工技藝。“我是自學,學了有六年,一邊學一邊畫,畫了200多斤的圖紙。”孫志芳老師坦言,“也想找個老師跟著學,但是找不到,沒有那個條件,只能自己研究?!彼槐楸閷W習和繪制,購買昂貴的專業書籍鉆研。紙張不夠用,朋友特地從印刷廠幫他搬來一摞摞印壞了的廢紙,一張一張畫。潛心鉆研,初心不改,再加上親人朋友不遺余力的支持和幫助,終于,他的設計圖紙從開始的青澀,慢慢變得成熟起來。孫老笑稱,“那段時間晚上就是睡覺做夢都有龍舟?!?998年,龍舟設計圖紙正式定稿。

這年恰逢搬遷,孫志芳一家搬到了房屋更加寬敞的浮山后。于是他將買來的那塊大木材搬到屋內,作為龍舟主體,正式開始了龍舟的制作。圖紙精細,制作繁瑣,兩萬五千多塊零件,每一處細節都需要匠心打磨,這一做,便是全心全意的12年。
“這叫垂梁,這叫仙人,這是古建筑上的一種裝飾的東西。因為這種木頭比較硬,刻的時候,我沒辦法,就是用指甲蓋頂著以后一點點刻。”從龍舟的細節之處,不難窺見其中的艱辛?!白钚枰兄x我的妻子,沒有她的支持和理解,我不可能完成這件作品?!睋O老描述,在他潛心創作制作的背后,是妻子王天華主動承擔起許多家庭責任的身影。

03.
不拘于古,推陳出新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睅浊陙?,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建筑耀目光彩不褪,底蘊傳承至今?;趯χ袊沤ㄖ南矏?,孫志芳在龍舟之上設計了三座精美的古建筑。從龍頭端向龍尾數起,第一座模型仿造山西榆次城隍廟玄鑒樓的二層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春暉閣。第二座則是仿山西萬榮東岳廟飛云樓十字歇山頂三層四重檐組合式建筑——飛云樓。最后一座仿了北京故宮雨華閣四角攢尖三層三重檐組合式建筑——雨華閣。




雖為仿造已有的三座古建筑,但實際在設計和制作時,他并未親眼看過這三座建筑的詳細構造,而是憑借著朋友幫他搜集來并剪下的報紙上的建筑圖片,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自行創作而成。師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推陳出新,融入了自己的小巧思和小設計,讓這艘龍舟雕刻模型,刻上了屬于他的獨特印記。
04.
匠心之任,傳承之責
從設計到選料,從木工到畫工,他親力親為。幾千個日夜往復地研究、琢磨和制作,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是常事。完工的那一天,孫志芳看著展現在眼前的巍峨壯觀、美不勝收的彩繪木雕龍舟,失聲痛哭:“這是高興的淚水,也是幸福的淚水,能完成它,是讓我這輩子感到自豪的事。”“我這樣認真的性格,就該用到有用的地方?!奔毮伣承南拢瑢O志芳老師實現的不僅是自己年少時的夢想,更是一份文化傳承的責任。

“我生長在這片文化沃土,傳承中華文化是責任也是使命?!比缃?,74歲的孫志芳老師依然堅持著做傳統花燈,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未來,他計劃繼續制作更多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拔矣X得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把這種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p>


孫志芳老師的故事,不僅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更是一個文化傳承者的堅持和努力。他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煥發新生,讓我們看到了傳承千年的文化力量和魅力。期待他的作品能夠吸引更多人,加入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