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城碼頭旁庭院里 甜曬魚艮瓜唧都愛冬日暖陽

“曬冬”是島城冬日的一大傳統,每到冬天農閑時,居民會把各家自產的蘿卜、青菜、地瓜、柿子等晾曬在庭院里。五彩繽紛的豐收果實組合,繪就成獨特的“曬冬”景觀。當然,在青島除了曬農產品,還可以沿著碼頭漁村的海岸線,欣賞曬魚的壯觀場面。

紅紅的柿子曬出幸福味道。
甜曬魚傳承600多年
初冬季節,即墨東部沿海的許多小漁村,隨處可見曬魚場,處處都是一幅壯美的“曬魚圖”。冬日陽光下,各類干魚經海風微微吹拂。“這兩天天晴了,要多曬一些,主要以鲅魚為主。 ”即墨鰲山衛街道垛石村54歲的漁民孫誠譚說,他家祖輩就靠曬魚為生,每年一入冬漁民都開始忙著曬魚,屋頂變成了“曬魚場”。
偏口魚、鰻魚、鲅魚、面包魚、舌頭魚……20多個品種的新鮮海魚,加上傳承600多年的老手藝,成就了鰲山衛甜曬魚。甜曬魚不是每個季節都能吃到的,只有在冬至前后才能大量出現。孫誠譚是即墨特色旅游村——垛石村出名的曬魚高手。曬魚第一步就是打鱗,從背部切開,除去內臟。然后再切上一刀,別看這簡單的一刀,其實很重要。之后就要進入下一道工序:洗凈、泡水,拿來經過沉淀的海水,將一條條切好的魚扔進里面,洗干凈魚身上的內臟殘留物、血水、鱗片,再用海水泡上十分鐘,這樣魚肉里就浸入了海水的味道,更鮮了。最后一步就是“曬”,將洗凈泡好的魚整齊地平攤在曬魚架上,魚肉朝上,過個幾天,新鮮美味的甜曬魚就曬好了。
3種曬魚工藝吃法多
初冬時節,在王哥莊街道港東碼頭上,漁民把加工好的鲅魚、面包魚、墨魚、鰻鱗魚、鼓眼魚、老板魚、鱸魚等成排成排地晾曬著。
港東社區地處嶗山北麓,王哥莊東部,三面環海,具有廣闊的海岸線和豐富的灘涂資源。有大小漁船251艘,既擁有原生態特色的鮮活海產,也有獨具港東特色加工工藝的甜曬魚、一鹵鮮鲅魚、湯腌魚等海產品,港東海鮮因其傳統做法也被人們譽為“600年前的原汁原味”。

島城的甜曬魚已傳承600多年。
當地居民劉正遵割魚曬魚已有四五十年了,他因一刀割魚而成名,被稱為“劉一刀”。“我們的漁民沿襲傳統工藝,用海水清洗海魚,然后自然晾曬,工藝分為甜曬、一鹵鮮、湯腌3種,后兩種要用食鹽加工。 ”劉正遵介紹。為了保證曬魚的鮮度,當地漁民都說“有蒼蠅不曬魚,這是一個自然法則。 ”只有秋冬季節才會見到如此景象,因此,王哥莊的甜曬魚又多又鮮。
甜曬魚的吃法多種多樣,蒸炒煎炸烤均可,不同的魚吃法也不一樣。劉正遵介紹,在當地鲅魚一般都是清蒸,“可以把鲅魚洗凈之后直接放入鍋內,加些蔥絲、姜絲清蒸。”之前,港東碼頭曬好的干魚只供應自家的漁家宴,如今,隨著電商的發展,港東曬魚已經遠銷全國各地。
幸福山鄉味盡在干貨里
又到了曬制干貨的好時節,在北宅,當地小土豆、花椒、刀把蘿卜、青菜、地瓜……統統都變成了晾曬的食材。記者在北宅街道走訪發現,很多居民家中都要曬土豆片、艮瓜唧、地瓜干等特色干貨,曬出濃濃的山鄉味道。
北宅明秀園山莊負責人姜秀娟說,當地居民會把小土豆切片蒸熟后,晾曬成黃澄澄的土豆片。當地居民還喜歡曬制 “艮瓜唧”,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蘿卜干,最好使用北宅當地的刀把蘿卜,其次是青蘿卜,切好的蘿卜條腌制一天,然后晾曬三四天就可以儲存起來。等著要吃的時候,泡一下洗干凈。上鍋炒好花生、北宅花椒、芝麻,搟成花生碎、花椒沫、芝麻末,把這些調料與蘿卜條攪拌均勻,就可以吃了。

嚼起來筋道的艮瓜唧。
“因為嚼起來筋道,有‘嘎吱嘎吱’的聲音,所以被老一輩稱呼為 ‘艮瓜唧’。 ”姜秀娟說,曬好的艮瓜唧可以吃到明年春天,“我們家曬了500斤,已有不少老客戶預訂了。 ”
除了土豆片、艮瓜唧,北宅當地居民還曬地瓜干、青菜等,用來加工“萁餾”。平常不耐儲存的農產品,經過當地居民加工、晾曬后,可以存放整個冬天。
網袋摔的蝦米格外鮮
秋末冬初,西海岸瑯琊鎮漁民紛紛曬起了蝦米。記者前往該鎮西楊家洼村采訪,離碼頭還有一段距離,便飄來了濃濃的海鮮味,“摔”出的蝦米是當地獨有的海味。
西楊家洼村是有百年歷史的老漁村,村民胡見珍幼時起便跟隨父母曬蝦米、曬鲅魚,如今,她仍沿用古法曬蝦米。 “我曬蝦米曬了30多年,新鮮大蝦變成蝦米需要6步,選、洗、煮、曬、摔、簸,一步都不能缺。 ”
“做蝦米,挑選是第一步,我們只選新鮮的本地蠣蝦。 ”胡見珍說。蠣蝦清洗干凈了,倒入大鍋之中,加水煮熟。 “蝦和水的比例是一定的,燒柴火也要掌控時間。 ”
鍋中的蠣蝦漸漸變紅,熟透的蠣蝦被搬到院子里攤開,經受日曬風吹。胡見珍介紹,蠣蝦曬干后,最后一步便是摔蝦殼。 “村里人剝蝦殼一般不用手,那樣容易將手弄傷,而且費工夫。 ”胡見珍介紹,摔的力量要恰到好處,蝦米留在袋里,蝦殼則從網袋縫隙中漏出。每年冬天,漁民會將曬好的蝦米留出一部分自己吃,或者送給親友,再將其余的拿到集市上或者通過網絡賣掉。(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陳勇 劉海龍 通訊員 李偉 俞方平姜崇濤 王煦棟 姜海濤 招婷婷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