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復興”:由一場教堂燈光秀“點亮”
活動帶來的旺盛人流,展現了自帶“網紅”屬性的青島老城區的復興“潛力”。隨著片區整體規劃的推進,新產業、創業者的不斷涌進,未來令人期待
石頭不會老去。浙江路上,天主教堂歷經時代巨變,已度過80余載歲月。花崗巖筑成的高墻,晴時黃,陰時褐,落日時依然有如赤金。
一場燈光秀,讓這座建筑成為一個焦點。
燈光秀讓教堂外表每夜綻放出嶄新的色彩,慕名而來的人流熙熙攘攘,輻射范圍達整條中山路。浮翠流丹間,點亮的不僅是初冬的夜色,還有人們對老城區復興的希望。
“復興”,不會靠單個活動完成,亦不會靠單個地點完成,背后是整體業態的更新升級。對老城區而言,需要的是“活化”——是經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需要重建整個生態系統。
微創新常態化,離不開文化作為內核
從故宮“紫禁城之夜”燈會刷爆朋友圈,到“一個人帶火一座城”的西安不倒翁女孩,在老景點如何成為新網紅的命題上,各地交出不同的答卷。對于青島天主教堂而言,燈光秀“綻放”有其醞釀過程,除了政府主導外,少不了民營企業的智慧。
今年5月,市南區發起“愛尚市南·走進老城”活動,教堂廣場上首次有了文創市集。市集承辦單位——青島里外院度假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亮向記者介紹,公司之前已在教堂舉辦過幾次小型燈光秀。辦一次活動,需要3萬至5萬元不等的資金投入。“我們也想辦大的,一是資金,二是設計,三是安保問題,這些都需要政府來牽線搭橋。”王亮說。
10月,心愿成為現實。作為青島創新節的一項特殊展示,教堂燈光秀最終融合了各方力量。作為承辦方之一,王亮的公司負責給燈光秀提供水電支持,還為設計團隊無償提供了之前小型燈光秀的資料,包含教堂測繪數據、燈光參數,等等。“沒有資源互享,這么短的時間內,燈光秀很難做起來。”王亮說。
集合民間力量、民間智慧,有助于老景點煥發新生。但另一方面,老景點的魅力不只在能成為“網紅”,更應當成為經典。經典化的關鍵,在于形成獨屬自身的文化。
王亮向記者介紹,自己在老城區長大。曾經,即便在中山路最興盛的時候,教堂也沒有自己的“廣場文化”。因為缺乏業態,一到晚上,教堂一帶總是黑黢黢的。但如今,這種廣場文化正在形成。

“燈光秀”帶動下,中山路商圈游人如織,附近不少老字號小吃店門前排起長龍。
從5月起展開文創市集活動,教堂廣場上搭起傘蓬、集裝箱,組織了畫展、民謠歌會、交響樂會……王亮看到,許多已經定居外地的青島音樂人特地回到教堂,“聚在一起表演,大家非常興奮。”
沒有豐富多彩的活動,難以召集人們走出私域,相聚在公共空間。匠人、商販、游藝者、老字號、氣球、鴿群……不同元素的集合體現的是廣場包容的魅力,也因此滋養出小型商業和文藝氣息。不同身份的人得以在同一空間享受平等的快樂,廣場、公園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精華所在。

絢麗的“燈光秀”,令青島老城區的夜景增色不少。
但要使這種氛圍升到“文化”的高度,一般的小商品、土特產攤位顯然無法辦到,需要更多具有技術含量、地方風味、人文精神的產品和表演注入。諸如組織民間工匠、非遺手藝人入駐,繪畫、攝影、詩會活動的展開,符合氛圍的高品質表演的舉辦,景區周邊文創的開發……都有助于“文藝廣場”形成。另一方面,這種文藝氣息始終難以離開老城區整體氛圍的加持。
從“中山路”到“青島灣”,老城的魅力在于文化空間的公共性
老城區美在何處?八個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是一種結合了自然風光和歷史底蘊的獨特景象。
但從公共空間的融合來看,老城區有許多“點”尚待融合。如“三件套”——棧橋、中山路、青島火車站,都是歷史悠久的著名景點,地理距離上相去不遠,但因路面規劃等原因,彼此長期隔街、隔欄相望,未在真正意上成為彼此貫通的有機整體。
今年7月,棧橋景區沿太平路一線中間部位拆除了部分欄桿和綠化帶,從中山路地面可以直接步行抵達棧橋,無須再走地下通道或繞遠路。沿海一線人流可以更方便地抵達中山路,提高區域人氣,是對融合做出的嘗試。
“融合”也體現在整體規劃的思路上。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局長張濤介紹,目前,中山路步行街改造正在進行關鍵的一步,即濟南路拓寬。因中山路成為步行街后,濟南路將承擔交通調流任務,必須對其拓寬改造。在濟南路改造完成后,中山路將進行封閉施工,預計在明年三四月份進行。
不遠的未來,以中山路為主線,向兩側黃島路、北京路等延伸的步行街區將初具規模。完成改造后的中山路步行街將能直通位于海上的棧橋,進一步發揮景區為商業街引流人群的優勢。
除了中山路改造,還有醞釀多年的青島灣廣場項目。不久前,位于市南區太平路53號的國風大酒店正式開拆,標志這一項目邁出實質性步伐。記者在拆遷現場看到,國風大酒店頂部幾層用圍欄圍起,正在進行機械拆除。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這里擬打造集商務、商業、旅游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突出歐陸風情,也將實現火車站前濱海廣場出站即觀海的觀景效果。
為什么整體性的改造是必要的?一個孤立的景點、商業街難以形成大范圍、可持續的影響力。孤立,意即分散,無法形成具有統一文化氛圍的“街區”。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在城市不斷發展和擴張的過程中,摩天大樓拔地而起,車行道越來越寬,對居住和步行越來越不友好。一個人在A地工作,在B地居住,在C地購物消費,彼此毫無聯系,從A到B的路程亦無意義,生活呈現幾點幾線的功利性。
但老城區的美,恰恰應為漫游之美。這里有集中連片的元素——山、海、歐式建筑,非常適合走街串巷,“任意東西”。棧橋、教堂、中山路、火車站……具有不同實用功能和符號學意義的地點,應當聯動起來,形成一種結合了山海風光、歷史沉淀的街區文化。
它將不再是生活中功利性“點”位中的一個,而成為一小片凝聚的詩意空間——這應當是獨屬老城的魅力。
傳統建筑的“活化”,在于人和產業的回歸
打破景區、商業街、交通樞紐的壁壘,能使人流動起來。但要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愿意來,也留得住,老城區不能只是旅游集散地,而要構造長期生活的空間。宜居,需要滿足兩個要素:能工作,也能生活。
能生活,首先要改善居住條件,如改造老舊房屋,完善電梯等配套設施,增設地下、地上立體停車場等;能消費、購物,需要引入大型商超,打造商業綜合體。但促成這兩項的關鍵,都在于區域內具有足夠人氣,根本在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完善營商環境,制定惠企政策,有利于吸引年輕人來老城區創業、定居。同時,利用老城原有底子,也能引進新鮮、多元的項目落地,我們可以從里院這一傳統民居的現代化改造中獲得類似思路。
今年5月,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首批試點項目廣興里正式開園。這座位于市北區海泊路中段的青島最大里院,有著百年歷史,經改造、修繕和招商,成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據悉,該片區還將配套建設一批人才公寓、活力社區,服務入駐企業及創新創業人才需求。其中,人才公寓以改建老舊筒子樓為主,配套餐廳、洗衣房、健身廳、會議室、書店、酒吧等公共活動空間,打造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工作生活環境。
在館陶路片區,三菱洋行舊址將引進洪泰基金旗下資源整合與生態建設平臺——洪泰山海會;第一糧庫舊址將被改造為新金融產業園,打造四大金融主題空間,塑造人才聚集、產業聚集的創業高地;市南區寧陽路片區,被規劃為“城市酒店”集群,將打造青島特色主題民宿,引入餐飲、咖啡等店鋪,營造文旅特色的歷史街區空間……
建筑本無生命,有人才有活力。保護歷史遺產的真實和完整,同時融入當代的日常生活,滿足人們辦公、生活、休閑的需求,這是傳統建筑改造的現代思路。使“危舊房”這一原先老城區發展的掣肘,也能成為老城發展的資源。這是“活化”的過程——讓人回到里院,特別是讓具有創造性的人回到里院。
“時尚”是現代城市的應有風貌,也是人的自然欲求,這源于希望在既美麗宜居、又經濟發達的地方生存的樸素愿望。從這點說,老城可以“老”,卻不能“老氣”。因此,“活化”,還在于引入更多具有現代活力氣息的朝陽產業。
太平路上的青島北服時尚產業園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今年上半年,產業園正式開工改建,預計于本月底開園運營。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產業園已吸引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數十家時尚產業頭部企業落戶。建成后,將成為集時尚人才培養、時尚研究、時尚設計聚集中心、時尚企業發展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園,助力時尚城市建設。
除此之外,在市南區西鎮片區,因地制宜注入康養產業;在市北區,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等項目都已啟動。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文旅時尚康養等多元產業布局正在老城區形成。通過新人、新產業的活力,老城區才有望成為“新城區”。正如被用一場燈光秀煥新的百年教堂。
如今,燈光秀已過去十多天,在教堂廣場上,每晚依然有許多人在問:“燈光秀已經結束了嗎?”一次燈光秀,讓我們看到人們對于老城的情懷仍在,復興有更多可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整個老城區都能放射出新的光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文 于滈/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