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1月24日7版
賈少謙:困難時海信總有驚人爆發力
寫在前面的話
在很多人眼中,賈少謙是一個多少有些陌生的“新面孔”。但實際上,他已經在海信工作了23年,是不折不扣的“老兵”。
前10年,在青島總部工作。2006年海信并購科龍,他作為最早被派駐廣東的干部之一,以海信科龍黨委書記、副總裁的身份,去直面當時海信發展過程中最嚴峻的考驗。
“當時困難真是很多,好幾次都做了收拾行裝回青島的最壞打算。”賈少謙說。
當然,這一切都沒有真正發生。12年后,他卸任海信科龍總裁時,留下的是一個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實現翻番增長的海信科龍(公司已更名為海信家電)。
2019年,賈少謙作為海信集團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一位,出任集團總裁。一年間,“少帥”賈少謙在傳承海信優質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也在給海信注入屬于自己的特質。
在一次內部會上,他直言,憑借海信的技術和產品,我們討論的不應該是“5年實現3000億”,而早應達到3000億元規模,去規劃5000億元的藍圖。
他還用自己的名字開了微信公眾號,并認真回復網友留言,希望借此聽到更多來自員工、用戶的聲音。
我們的談話在海信大廈展開,窗外的大海廣闊而平靜。“你心里裝著多少人,就能干成多大的事”,賈少謙說,“只裝著自己的三口之家,還是裝著8萬名員工、裝著全球的消費者,你干事的方式就會截然不同”。語氣如他的名字般平和、淡然,但其中顯然有著對自己使命的清醒認識。

■海信集團總裁 賈少謙
“51年了,海信還不知道什么叫虧損,咱們可能要趕上了。”這是今年2月份,周董(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跟我講的。當時疫情沖擊已經顯現,壓力很大,只有咬牙往前走。
未來怎樣還很不確定。但有一點我們是有底的,海信絕不會有生死的風險。它的發展始終是厚積薄發,可能會有局部的危機,但不管經營如何困難、外部環節如何惡劣,它都不會突然倒下。
結果是海信很快就走出了疫情影響,不僅很快“平負”,集團營收和利潤持續保持良好增長勢頭。
這可能就是海信的特點。都順風順水時,好像并不突出,但遇到困難、壓力,總能表現出驚人的爆發力。長久以來在技術、管理、企業文化上厚實的積累,讓海信在關鍵時刻上下同欲,創造“奇跡”。
關于技術
“海信從來不相信‘孤注一擲’”
海信對技術的重視可以說是一以貫之。
1992年,海信還沒有正式提出“技術立企”時,就已在研發中心設立“人才特區”,為研發人員單獨設立薪酬體系。此后海信確立了“技術立企”發展戰略,并把其作為穩健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十年來,無論環境和競爭的挑戰多么紛繁復雜,追求技術領先都是海信超越行業技術迭代挑戰、實現規模增長的核心秘訣之一。不久前,又出臺新的激勵辦法,重獎技術突破的研發人員,最高給予800萬元獎勵。剛剛獎勵了彩超團隊300萬元。不斷的技術突破,得益于海信“預研一代、儲備一代、應市一代”的研發體系。
相對于拿來主義的短平快,做技術很苦。研發是要投入的,且某種意義上是個“無底洞”,因為技術突破不是一勞永逸,它永遠在動態變化,要保持領先,就要持續不斷投入。而且誰也不能保證投入就一定會有結果,就一定會從市場上賺到錢。
技術研發的風險現實存在,但海信認為不創新的風險更大。海信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這種風險。要敢投入、能容忍失敗,但同時在立項時就要很審慎,不能一廂情愿、拍腦袋,要在經營與技術研發上找到平衡點。
我們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孤注一擲”。雖然不能確保每個項目都成功,但在總體上,一定要形成“投入——技術——市場變現——再投入”的閉環。
像芯片,門類眾多,投入高、風險大,海信從畫質芯片切入,技術不斷迭代的同時,有很好的市場回報。
互聯網時代,交互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企業的研發邏輯也要隨之有所轉換。一是要更好地洞察用戶的需求,特別是潛在需求,海信已經在預研體系中加大了消費者體驗中心的權重。另一個是要強化與高校的技術合作,把高校的力量用好,而不是單靠自己去解決問題。
關于并購
“不糾結于對方為什么‘賣’,重要的是我們能得到什么。”
全球化語境下,“并購”是企業快速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從海信的經驗看,并購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產能和技術,品牌塑造、團隊能力提升這些賬面之外的東西也很重要。
2017年我們并購了東芝電視、2018年并購了斯洛文尼亞高端白電品牌Gorenje。這兩次并購為海信打開日本和東歐市場助力巨大。我們要承認,中國品牌的歷史還太短,在海外大多處于市場的中低端,并購是改變這一局面的重要方式。
關于并購,很多人習慣于討論“合不合算”。事實上,所有并購的機遇都來自于對方在產業上的落后。如果它始終保持領先性,沒有虧損或者困難,就沒有并購的機會。并購與否的核心,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訴求。不要糾結于對方為什么“賣”,重要的是我們能得到什么,我們有沒有能力改變它的狀況。
東芝電視最典型。海信并購前,已經連續虧損了8年。它落后的不是技術,而是企業管理和運營。海信管理團隊入駐后,不到一年就實現贏利。日方團隊也從一開始的“傲慢”轉變為“信服”。Gorenje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也順利實現了贏利。
通過這些實踐,我們也漸漸意識到,隨著中國公司在競爭性領域的快速壯大,有鮮明特點的中國式管理是有競爭力的。
關于新產業
“傳統只是歷史比較長,而不是比較low”
企業要基業長青就要既能堅守核心價值,又能積極擁抱變化,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矛盾體。
當然,適應變化對所有的企業都是考驗。
海信是國內最早開發出CDMA手機的廠商,還給華為提供過最早的手機技術方案,但通信產業一直沒做起來。原因在于當時沒有真正認識手機產業的規律,是按照家電的邏輯在做手機,不適應手機研發周期長但迭代極快的節奏。
現在進入5G時代,通信技術的應用不再局限于手機了,可以說所有的終端都需要通訊技術,我們的手機團隊也會有新的用武之地,也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時代在變,人們還是習慣于用傳統和新興區隔企業和產業。其實,傳統只是歷史比較長,而不是比較low。現在產業的邊界都模糊了,就像電視,它的核心其實是顯示,你說它是傳統還是新興?
海信正在發力的新產業,很多都是對既有產業優勢的延展,像智慧城市,依托的是超過20年的智能交通經驗。
不止產業邊界在變,地域的資源約束也在最大限度消解。只要加以引導,就有機會異軍突起。貴陽大數據產業的崛起就是例子,海信5G智慧社區的首個應用也落地那里。
當然,產業內在發展的規律還是沒有變。一個新興產業我們要有花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耐心。很多現在表現出來的差距,其實發生在10年以前。不去栽樹,永遠摘不到果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整理)

深圳同創偉業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悅林:
股權融資是把雙刃劍
企業為什么要做股權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無非兩條路——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總體來說,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債權融資的資金成本也很高。比如跨境電商企業要向銀行申請貸款,沒有固定資產,雖然每個月流水很大,但銀行基本很難放款。而股權融資不只是帶來錢,還為企業發展帶來更多資源。現在80%以上的上市企業都做過股權融資,尤其在深圳,企業家對股權融資的開放度非常高,一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做過股權融資是不可思議的。
股權融資也是一把雙刃劍。企業是否真的需要股權融資,在于自身的定位,在于往哪個方向走。要想清楚融多少錢、稀釋多少股份、公司發展的策略是什么。如果要成為上市公司、公眾公司,股權融資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很多企業并沒有想清楚融到錢干什么,股權其實是很珍貴的資產,投資機構的錢進來后,會對企業展開很多監管,企業家如果想再憑個人意志去控制企業會難很多。另外,對中小企業而言,上市真的沒那么容易,找機構、找融資折騰一圈并不一定能成功,有的企業甚至最后把自己搞垮了。
要了解投資機構是做什么的,不是所有錢都能拿。當前整個市場的投資機構超過1萬家,我接觸過的被忽悠的企業不在少數,有的機構談好投資條件后,再到市場上募資,一旦最終沒有募到資就會耽誤企業的融資節奏。有的投資人與企業發展的理念不一致,有的投資基金可能本身不合規,引進這樣的投資人,未來上市要清理他的股份會很困難。所以,企業在接觸機構時,要睜大眼睛看清楚。
商業計劃書是企業的一張名片,做計劃書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梳理,深度思考企業今后如何發展。一份好的計劃書在15頁左右就足夠了,講清楚企業做什么、商業模式、怎么賺錢、行業規模、核心團隊、業績數據以及未來預期。技術類項目要突出核心技術,比如國產替代對標的是國外什么企業、好在哪里、落地情況。
合同意識、法律意識是企業家必須要提高的。企業簽任何投資協議或重大協議,最好聘請專業律師進行審核。一些美元基金的合同甚至是一百多頁的英文版本,企業很難分辨條款的重要性,建議聘請律師解答這些條款背后的法律風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整理)

“子女上學”攔住人才進駐步伐
企業沒有人才很難發展下去,青島的人才環境需要進一步突破,打破人才落戶、子女教育等瓶頸。比如在高新區,外籍專家等海外人才回來,無法在青島買房子,他得交社保在青島落戶,我們企業只能通過變通的方式幫他們解決住房問題。
再比如,國內其他地方人才招引過來后,想把子女送去高新區的青島中學上學,但學校是積分制,還必須要有房子,孩子上學受到影響。對企業高層次人才,應該在子女教育和落戶上有所突破,如果解決不了類似問題,特別是孩子上學,人才是不愿意來的。
——青島嶗應海納光電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張建波
政策執行太刻板
“大塊頭”反倒“吃虧”
我們是一家市場化母基金,受“青島熱”吸引,計劃落戶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和相關基金。在注冊過程中有一個突出感受,從各區到市級,青島吸引基金公司落戶的政策很有吸引力,但在執行層面,卻缺乏靈活性與開放性。
僅僅就房租補貼這一細節,有的區市規定基金管理公司注冊資本金全部到位,才能享受到購建或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補貼。我們計劃設立的公司規模相對大一些,注冊資本在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但這些資金需要根據經營計劃分期繳納,一次性到位的可能性不大。這樣帶來的直接“利空”就是不能及時申領政府購房補貼;相反如果設立一家“小”基金管理公司,如注冊資本金在一、二百萬元,一次性到位比較簡單,購房補貼就可以馬上申請。長此以往,落戶青島的基金公司更多就會是“小塊頭”,注冊資本高的頭部基金公司會“打折扣”。
——國內某知名市場化母基金 徐經理
協調聯動
還得打破“條條框框”
我們企業一直在青島發展,能夠深切感受到政務服務的轉變,但在營商軟環境上,對標深圳等南方城市,青島還有提升的空間。個人感覺,在條框里的問題很好協調解決,在條條框框之外需要創新的往往難以打破僵局。
比如,企業注冊地在紅島,屬于城陽區,建設項目位于高新區,城陽區與高新區說是協調聯動,但實際操作上還是存在梗阻。我們也理解各區有自己的指標,但從企業角度來看,不應局限于條條框框,要調整工作流程和服務模式,建立協同機制。
——青島某高新技術企業高管
企業在網上被惡意中傷
政府不應缺位
今年初,國內某知名財經媒體旗下某平臺發布了關于企業惡意報道。內容東拼西湊,甚至編造很多不實內容,給企業聲譽造成了嚴重傷害。青島某政府部門負責人看到后,還曾特意向我求證。
這種情況近年來經常有,很多大企業也都有類似遭遇。網絡日益發達,很多“鍵盤俠”正在以極低的成本對企業多年來辛苦建立起來的形象和品牌帶來極大傷害。他們有的通過這種方式勒索企業,有的是受到競爭對手的指使。我們會主動組織公關部門進行應對,但面對海量的渠道,還是應接不暇。
希望青島能以政府為引導,統籌各方力量,建立一種有效應對機制。當惡意中傷發生,從發現到處理到追責,形成一套環環相扣的方案,有效保護青島品牌和企業的聲譽和形象。
——青島某大企業負責人
企業家培訓
最好能“按需定制”
現在組織的各類企業家培訓活動很多,但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待提高,存在著一定的形式主義。應該說,搞企業家培訓的初衷很好,但在內容設置、課程安排上不夠精準,與企業的需求并不對路。每次參加這類活動都要求簽到,不想來還非得來,請來的專家講了一兩個小時,卻不是我們最關心最需要的話題,想提前走還不能早退,好好的活動成了“走過場”。
——青島某企業負責人

熱線電話: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郵箱 qdrbyljdb@163.com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客戶端與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聯動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