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4日訊 今天,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京隆重召開,青島市郭銳等13名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先進模范參加大會,并接受表彰。
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是黨和政府授予全國勞動者最高的榮譽,每五年評選一次。2020年共授予1689人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授予804人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其中,青島市有9人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分別是: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測試儀器首席科學家 年夫順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黃克興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 郭銳
青島能源集團金萊熱電有限公司汽機專工兼檢修班長 胡克濤
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吊車司機 王加全
青島城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駕駛員 王艷
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車輛部技術安全室技師 尹星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8工廠船舶電工 尹財山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總技師 管延安
青島市有4人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分別是:
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教授 李華軍
青島二中校長、青島二中教育集團總校長 孫先亮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兼大內科副主任 于文成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博士生導師 印興耀
青島歷來高度重視全國勞模推選工作,專題研究評選方案和推薦人選。在評選推薦中,青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履行規定程序,按照自下而上、逐級推薦、差額評選、民主擇優的方式進行。嚴格把握評選要求,明確勞模評選的人員界定和比例要求,以基層和工作一線為重點,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一線職工傾斜,把全市各行各業具有廣泛代表性和突出典型性的先進職工選樹出來,嚴格實行“兩審三公示”制度,即實行初審和復審兩次審核,分別在本單位、省級范圍和全國范圍內進行公示,確保評選出的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政治過硬、業績過硬、品行過硬、口碑過硬。(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全國勞動模范事跡展示
年夫順
年夫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測試儀器首席科學家,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電子測試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學科帶頭人,從事電子測量儀器科研工作30年,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禁運,實現了自主創新與規模化批量生產,獲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7項,發明專利36項(授權21項),國家和國家軍用標準3項,學術論文和論著32篇。他領銜的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和毫米波與太赫茲測試系統團隊分別獲得2016年度和2017年度集團公司十大創新團隊。
黃克興(右一)
黃克興,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198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青島啤酒廠。他從技術員、工程師,一步步成長為青島啤酒公司的黨委書記、董事長。他參與謀劃、實施了中國啤酒行業擴張、整合、整合與擴張并舉、轉型升級的全過程;見證、推動、引領了青島啤酒從一個地方企業到全國布局再到全球化的歷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黃克興帶領青啤打出了“線下三板斧”、“線上三重奏”、“投資十箭發”的組合拳,快速改變了2月銷量驟降的不利形勢,實現了3月降幅大幅收窄,4月銷量逆勢兩位數增長的良好業績。公司自2020年3月20日至5月14日36個交易日股價已大漲71.3%,5月14日,青島啤酒股價以62.37元的盤中價格創上市27年以來歷史新高,境內外綜合市值增加267億元人民幣。
郭銳
郭銳,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首席技師、中車首席技能專家,主要從事“和諧號”“復興號”動車組的生產制造工作, 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從城際列車到遍布國內外的城軌地鐵列車,經他和團隊之手裝配出的列車超過2200列,安全運營里程超過20億公里,相當于繞地球50000多圈。郭銳被譽為國內高速列車轉向架裝配技術的帶頭人,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勞動模范、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產業技能類)、最美鐵路人等榮譽。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
胡克濤
胡克濤,青島能源集團金萊熱電有限公司汽機專工兼檢修班長,31年如一日,堅守在檢修生產一線,刻苦勤勉,不斷創新,成為集汽輪機維修、管道工、鉗工、電焊工于一身的“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產業技術工人,被行業內稱作“汽輪機診治專家”。他創新的多項新技術,獲得國內專家和同行的認可,自行設計改造安裝的兩臺背壓汽輪機,為公司節約資金500多萬元;改造公司循環水管道,將循環水用于冬季水處理產水,免除新蒸汽加熱,僅此一項在一個供暖季可為公司節約100余萬元。據測算,胡克濤采取技改挖潛方式,共計節約資金1200余萬元。他先后被評為“萊西市優秀共產黨員”、省市首席技師;榮獲萊西市勞動模范、青島市勞動模范、青島市拔尖人才、山東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獲評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青島大工匠。
王加全
王加全,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吊車司機。2001年7月,剛剛中專畢業的王加全來到青島港成為一名雜貨裝卸作業的吊車司機,他勤奮學習,苦練技能,僅用三個月便開上了當時全隊僅有4臺的25噸雙能源吊車。他提煉的“啤酒岸吊作業”操作法,一舉創造了18億瓶啤酒裝船無破損的佳績,為貨主節約資金2000多萬元,還打造了“億瓶精裝”作業品牌。此后,他帶動工友們先后創造15項絕活、3個員工品牌,總結提煉出“吊車大件精裝操作法”等5個工作法,并參與創出集團級及以上生產高效及紀錄百余項。2017年,王加全被評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港口專門為他建立了“創新工作室”,他帶領團隊相繼研制出幅桿限位自動報警、哈工吊車倒車全方位角度后視鏡等22項革新成果,為確保設備本質安全及現場作業安全質量提供了堅實保障。
王艷
王艷,青島公交集團隧道巴士有限公司駕駛員,青島巴士“暖行”服務品牌形象大使,伴隨著她深愛的十米車廂已駛過27個春秋寒暑。王艷最早提出“人車路三合一”的理念,首創“安全行車四提前”和車廂服務“四個一”并在全行業推廣應用。她能在13分鐘內背出近200條公交線路的首末車時間及沿途走向,將旅游線路景點特色及換乘等信息匯編成冊,提供給游客,她練就了“一碗水”“一口清”“活地圖”“三語通”(普通話、英語、啞語)等技能絕活,將6路線途徑的所有路口、彎道、陡坡及信號燈、斑馬線都一一做出標注,制作的《6路線危險路段示意圖》《6路線安全行車導則》,已納入了集團公司創新服務1+N車廂服務新元素。正因此,她是乘客們心目中的最美公交司機,市民推選的“十佳笑臉”服務明星,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山東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尹星
尹星, 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分公司車輛部技術安全室技師,先后獲得山東省勞動模范、齊魯首席技師、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參加工作26年來扎根一線,大膽實踐,致力軌道技術研究,積極發揮自身技術特點,主導實施技術創新項目100多項,為企業創效近600余萬元;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0項,發表技術論文35篇;參與完成的科技創新項目《運行監控系統在青島地鐵工程車的應用研究》,在深圳地鐵全線網內47輛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廣應用效益1070萬元;參與完成的《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智能檢修機器人系統研發及應用》項目,實現了以“機器人+機器視覺+信息化”為手段,融入到軌道交通列車檢修作業中,是國內外首次在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日常檢修領域應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項目,每年可節省人工成本3000萬元以上。
尹財山
尹財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8工廠船舶電工,高級技師。1992年12月入伍,2009年4月退伍后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08工廠,現從事海軍艦艇電氣系統裝備維修保障工作。在海軍裝備保障戰線上,尹財山數十次參與轄區艦艇裝備等級修理任務和重大任務裝備保障,獲得13項軍地授予的榮譽稱號,2018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范。在某型艦改裝工程中,需大量更換不同規格電纜,牽連工程巨大,尹財山帶領同事對改裝方案進行優化調整,節省工期1個月,為同型號其它艦改裝工程提供了成熟樣板。在某重大裝備保障任務中,尹財山帶領同事共同承擔了多艘艦艇的裝備改裝工程,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拆裝艦艇電纜十余萬米,各型設備安裝調試均實現一次成功交驗,并以此為契機總結形成了一套本專業較為完善的重大裝備保障任務工作預案。
管延安
管延安,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總技師,原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Ⅴ工區機修班班長。1995年初中畢業后,管延安作為學徒,開始接觸鉗工行業,工余勤學苦練,慢慢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2013年,管延安受命前往珠海牛頭島,帶領鉗工團隊參與建設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參建期間,管延安經過數以萬計次的重復磨煉,左右手均能實現誤差不超過1毫米,創下了零縫隙的奇跡。他和工友先后完成了33節巨型沉管和6000噸最終接頭的舾裝任務,做到了手中擰過的60多萬顆螺絲零失誤,為世界首條“滴水不漏”外海沉管隧道建設,創造了中國工匠獨有的技藝技法。2015年五一前夕,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大國工匠》之《深海鉗工》,專題介紹了管延安的先進事跡,他個人先后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工匠”等榮譽。
全國先進工作者
李華軍
李華軍,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教授。30多年來,李華軍緊緊抓住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兩個根本任務,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海洋產業向高端發展的國家重大需求,帶領團隊研發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工新型結構、安全高效施工以及工程運維防災技術,解決了海洋工程中的安全風險高、施工效率低、運維成本高、生態影響大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成果廣泛應用于渤海、南海以及東海海洋資源開發工程、海上絲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以及國防工程等建設運行,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分別于2019年、2010年、200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均排名1),以及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等6項。授權發明專利30余項,研究成果納入5部國家行業規范標準。發表論著200余篇(冊)。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孫先亮
孫先亮,青島二中校長、青島二中教育集團總校長。掌舵青島二中20年來,他推行設計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鍛造、自創社團、自主研究的自主發展模式,給學生提供了立體多樣的體驗舞臺,促進了學生素質發展。6年前,他創新教學形態,率先對在教育領域內還屬于新生事物的“互聯網+教學”進行調研、論證,進而在二中實施推廣。2013年,青島二中實施學生學術素養提升計劃,與學校、科研院所、法院、企業等合作,聘請專家對學生進行學術素養的培養和提升,每個學生都有課題,從選題、開題、研究、結題、答辯,學生經歷了一整套嚴謹的治學過程。三年后,高校自招改革,二中學生得益于此項計劃的實施,自招加分的學生達到300多人次。
于文成
于文成,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主任兼大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在重大的公共醫療事件面前,他作為救治隊伍中的主將,總是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從未退卻。抗洪、SARS、H1N1甲型流感、汶川地震救災、新冠肺炎,哪里有災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積極加入到防災抗疫的一線。新冠肺炎發生后,他再三要求加入援鄂醫療隊。作為醫院132名整建制醫療隊的醫療組組長,在武漢期間,他一直奔波在救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癥病房,經他診治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無一例死亡,均恢復健康,無任何并發癥。2020年3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4小時》“遇見你欄目”、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家鄉英雄》節目,分別報道了他在湖北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新冠肺炎重癥病房救治重癥患者的事跡;山東省內及青島市等城市主要戶外大型電子宣傳屏幕也把他的事跡廣為宣傳。
印興耀
印興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博士生導師,參加工作38年來,先后被評為 “全國優秀教師(2019)” “全國模范教師(2007)”“山東高校十大優秀教師(2005)”以及 “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12)” 等榮譽稱號。培養了教授 9 人、學術帶頭人 4 人,指導博士后、博士、碩士 100 余名,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山東省教學成果獎4項。印興耀教授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科研工作,在油氣儲層地球物理,特別是利用地震資料進行儲層預測和油氣識別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果,先后在《Geo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刊物和美國勘探地球物理家協會(SEG)、歐洲地質學家與工程師學會(EAGE)等國際會議公開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3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