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24日訊 在2020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現場開辟了展覽區,20余家企業帶來各式各樣的產品進行展示,包含機器人本體、零部件、編程開發系統、智能工廠整體方案等完整產品鏈。機器人戰警、無人駕駛智能農機、政務服務機器人……花樣百出的智能機器人展位,吸引不少參會者駐足觀看。

“協作機器人”推動擬人化發展
“恭喜你贏啦!”在會場入口處,一條機器手臂正在向體驗者豎起“大拇指”。這是在做什么?原來,體驗者正和機器臂玩“擲骰游戲”:只見體驗者擲出兩個骰子的點數后,機器臂開始向桌面移動,張開仿真手掌,兩個指尖依次夾起兩枚骰子放入杯子,握住杯子搖晃。幾秒鐘后,機器臂倒扣杯子,兩枚骰子滾落,在機器臂計算雙方點數后,如體驗者數值大,機器人就會向對方豎起“大拇指”。

工作人員和記者介紹,機器臂能夠“玩骰子”是通過安裝攝像頭等傳感器達到的。在捕捉圖像后,內置算法得出骰子位置,機器臂可以準確無誤地進行相關操作。通過將不同部門的產品組合到一起,機器臂開始在簡單重復的刻板動作之上,進一步發展較為復雜的人類行為。“現在,安裝多種傳感器的機器臂可以應用于按摩理療、參觀配餐、采摘蔬果等場景。”工作人員介紹。

工作人員進一步解釋,給機器人“裝上眼睛”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較為新鮮的是機器人“感知能力”的賦予。感知能力,意味著更加擬人化,使機器人可以適配各種情況。“特別是服務機器人,與人互動的場景會更加復雜,這時不單單是眼睛,還要用到AI、交互、知識圖譜,讓他無限地靠近人類,這是服務型機器人未來發展的方向。”
零部件展示里的整體智能思維
一臺縫紉機狀的機器正在操作臺上忙忙碌碌,“縫紉針”不時上下移動,戳動操作臺。雖然機器小巧,但一旁直立的鐵架子上卻掛滿了線路和電子元件。工作人員介紹,這其實是一個“自主平面多關節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不停伸縮的“縫紉機”才是機器主體,可以用于搬運分揀、組裝零件,比如安裝手機、電腦芯片;而一旁鐵架子上懸掛的則是配套系統:最上方的黑色匣子是控制器,相當于電腦主機,是“必選項”,下方是不同的IO擴展模塊,對應不同功能,廠商可以自由搭配組合。需要打膠的選擇打膠模塊,需要鉆孔的選擇鉆孔模塊……如此,就誕生了一款“定制化”工業機器人。
展示單位青島紅樹林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高成敏和記者介紹,目前實際使用中,控制器和拓展模塊一般統一放置在箱柜中,讓機器人外觀趨向簡明,優化工廠環境。“普通人一般不會看到小小的機器背后竟有這么復雜的內部,這也可以看作是‘藏’的工業美學。”
外地商家:青島營商環境友好,具有吸引力
在另一個角落,一臺狀若顯微鏡的機器的“物鏡”部位安裝著清洗頭,正在來回擦拭一段波浪形曲面。工作人員和記者介紹,這是一款搭載了六維力傳感器的機器人,用于處理不平整面的拋光、打磨、上下料工作。
二維即一個平面,工業生產中,待處理產品的實際尺寸較設計尺寸常有誤差,不可能為完全的二維平面。誤差較大時,提前編程、寫定程序的打磨、上下料機器人容易出現卡死。而搭載了六維力傳感器的機器人可以自動適應一定范圍內的誤差,并且在各個點、面上施加均勻、平等的力。

“顯微鏡”旁的另一臺機器臂,也正左右來回地運行中。在工作人員提示下,記者將手靠近機器,尚有一段距離時,機器臂便停了下來。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臂搭載了“電子皮膚”功能 ,感受到有人接近限定距離時,機器就會停止運行或進行避讓。“普通的機器人是撞到之后才會停止運行,人還是有可能收到一定傷害,‘電子皮膚’大大增加了人機互動的安全性。”工作人員說。
據悉,這款“電子皮膚”是青島越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產品。設計經理王傳生和記者介紹,公司來自深圳,青島子公司是總部的制造、應用開發基地。而之所以選擇青島,也是也是因為這里營商環境與政策十分友好。

“這次機器人產業大會有很多專業性的大拿、同行過來,他們參會間隙會來展覽區看一下,大家互相探討,對我們這些企業的知名度和經驗交流都有很大幫助。”王傳生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羅震 王濤)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