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時光,幾個好姐妹相聚。閑聊間,玉華開始吐槽她的老公,說前幾天跟老公鬧別扭,現在還在冷戰。
原因是老公埋怨她沒給孩子穿好衣服,結果兒子在幼兒園感冒了。
“最近天氣降溫,我已經給兒子穿了厚外套,估計是他在幼兒園玩熱了,脫了外衣才閃著了。我就不明白了,上幼兒園的孩子哪個沒生過病,怎么兒子一有事就成了我的錯了?真是煩透了!”
我勸玉華消消氣,安慰她說,你老公也是看孩子生病了著急,一時說了氣話。
玉華說,這種事已經多次了,他這個人就是這樣,什么事都愛埋怨別人,好像就他一個人永遠都沒錯。
話題一開,大家竟然都開始聲討自己的老公,幾乎每個人都有被老公埋怨、指責,進而發生爭吵的經歷。
生活中,人們難免對他人產生埋怨和指責,有的人是偶爾為之,而有的人已經將指責變成了自己的人格標簽,像玉華的老公就是典例的指責型人格。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何為指責型人格?遇上這樣的人,我們該怎么辦?

01
什么是指責型人格?
它指的是遇到狀況時,永遠只會優先指責別人的人。
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并不是因為真的盲目到看不見自己的缺點,而是他們在不健康的成長環境影響下,形成了極其害怕認錯的性格特征。
于是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條件反射地通過搶先放大別人的缺點來掩蓋自己的不足
指責型的人表現出來的是:
1、總是指出他人的錯誤,從來不管住自己的身上存在的問題;
2、易怒;
3、看見什么都想說說不對的地方;
4、自己還不覺得自己是指責型人格。
指責型人格多數是由受長輩影響的,其中同性傳染的概率為70%,異性傳染的概率為20%,自主形成的概率為10%,所以咱們都想想自己有沒有指責型人格。
與指責型人格相處,會感覺世界是灰暗的、關系是單方向輸出的、世界是敵意的、身心是疲憊的......
與指責型人格建立親密關系,確實有難度。
但生活是復雜的、關系也是復雜的、人也是復雜的,多數時候,離開并不是一個可選項。
不能離開的話,也要把日子過好,也能把日子過好。

02
指責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擁有指責型人格的人,一定有一個指責型的原生家庭。
因為指責型人格不是天生或遺傳的,是后天形成的,并且這種形成的過程非常痛苦。
孩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被父母指責、批評甚至羞辱,就可能形成這種性格。
這樣的人甚至到了成年,都無法擺脫這種壓抑的羞恥。
我的一個朋友,40歲男性,家中的長子,家里的事幾乎都是他去忙碌,但父親卻總是埋怨他這不好,那不對。
每次給父親買東西,他都是提心吊膽 ,因為父親沒有一次滿意,不是嫌貴了,就是嫌不好.。
為了躲避指責,他連愛都不敢輸出,而他自己也經常在家中指責妻子和兒子。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神奇之處,你越是討厭的,你越會變成那個樣子,通常被稱為“宿命”。
這在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心理學著作《原生家庭》中有清晰的解讀。

03
為什么要指責別人?
一個人的行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是受到底層心理特征的影響。對于指責型人格,有三個底層心理動機。
1、控制欲
希望周圍的人和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發生或行動。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被指責的一方,通常有這種感覺,“為啥對方會有那么多看不慣的地方?我怎么就沒有那么多看不慣呢?”因為對方的控制欲更強。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周圍的人和事如自己所愿,但一般人們都會保留很大的彈性和接受空間。而對于指責型人格的人,這種空間和彈性非常小。
他們就像拿著顯微鏡,審視周圍的一切。
2、不自信
為什么控制欲強呢?因為本質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處理或接受那些“不受控”的事情,所以才希望外界都能“如自己所愿”地運行。
如果你觀察很小的孩子,就會發現,很小的事情都會讓他們感覺不安,所以他們要去控制。比如,媽媽如果偶爾穿了爸爸的拖鞋,孩子就會強迫媽媽換回來,否則就受不了,他們認為這種情況就是不能接受的“失控”。
由于不自信,指責型人格內心也有很多的自責。所以,內心壓力是很大的。作為伴侶,我們最好不要再疊加指責,否則會造成對方情緒的崩潰或歇斯底里地反駁。
看似強大的指責者,底層原因卻是弱小。但這個底層邏輯鏈條,非常牢固,牢不可破。所以,人的改變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
3、不信任
指責型人格,通常也伴隨著催促、監督、檢驗。對于伴侶,這令人非常疲憊和不自由;對于孩子來說,要么孩子的未來也是指責型,要么就是懦弱型。
為什么會催促、監督、檢驗呢?因為源于對外界的不信任,指責者不僅希望“世界如自己所愿”,同時也“不相信世界會如自己所愿”。這種落差帶來的焦慮感,是促使指責者不斷發出指責的動力之一。
上面三個心理特征,形成了指責型人格的底層邏輯。這些底層邏輯,能夠為我們去優化關系,做出參考。

04
那遇到這種人該怎么辦呢?
1,首先要去識別出指責型人格,因為這種人格具備隱蔽性。
對于指責型人格來說,你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對方只會以“指責者”的身份來與你建立關系。
他對你的指責,恰恰是他希望與你“親近”,但你永遠也無法滿足對方。
另一個隱蔽性在于,指責者會包裝自己的指責,例如站在道德高地,或站在公理的高地。
例如:我想讓家里干凈衛生,有錯么?這是所有家庭的追求吧?那我指責你亂放褲子有錯嗎?
貌似自己永遠正確,伴侶永遠錯誤。
這種“誤解”和“徒勞的努力”,甚至會持續十幾年幾十年,直到被指責的一方筋疲力盡,關系支離破碎。
2,嘗試去破局
那怎么辦?總不能一直就這么持續下去吧?我也是就活這么一回,我也想開心地生活啊。
改變對方是不可能的,但不代表,改變不能發生。
首先要避開一個坑,就是反過來指責對方。這是一個巨大的坑,因為有邏輯陷阱。
因為,指責別人的人反而最無法忍受被別人指責。
從小就是在被指責的壓抑和痛苦中成長的,對于被指責是充滿了巨大的、噩夢般的感受的。
小時候人是很弱的,面對大人的無休止的指責,其感受不亞于死亡恐懼。
誰把他拉回那種童年感覺,他都會沒有任何理性地反擊,只為“贏”。

避開了坑,我們看看怎么做效果更好。
需要從自己入手:
不要被帶節奏,保持自信。
不要因為對方的指責,就否定自己,區分出自己的缺點和對方過度的指責,真正的缺點,我們自然要去優化。對于過度的指責,我們不要歸因到自己。保護好自己的自信。
指責帶有很強的裹挾能力,如果自己的信心不夠強大,自尊偏弱,會讓人不知不覺,就陷入了解釋、反抗、自責、反思的漩渦之中,關系中的兩方都會非常難受。
只表達感受。
但我們總得回應些什么,不能因為怕被裹挾進去,就采取疏離的態度,那樣會讓感情變淡,不是很可取。那我們回應什么呢?我們回應我們的感受,且只回應感受。
比如,親密關系中,對方打了自己一下,最好的方式不是打回去,也不是溝通為什么打、該不該打、該不該還手、下次還打不打........,最好的回應的是,告訴對方:我真的很疼。
表達感受,可以讓對方意識到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傷害,而不是產生對立。
另外,表達感受,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到對立和自責當中。
心懷慈悲。
指責型人格,在原生家庭的指責中長大,渴望靠近別人,渴望別人的贊美和認同。
但同時,又由于自己的指責,把關系推開。
雖然通常都是“攻擊者”的角色,但本質上是“苦人”,是需要幫助的人,需要被認可的人。
作為伴侶,我們可以提升我們的視角和格局,從對抗、忍受、排斥中脫離出來,提升到慈悲之心,看到另一半也是受到歷史、習慣的支配,無法控制自己。
慈悲之心的作用有兩個:
一方面給自己一個更高的視角,讓自己在被指責中不那么痛苦;
另一方面,讓對方有一個覺知、優化自己的空間。
避免陷入到,自己因為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而站在理論高地上,俯視對方。
那會讓自己和對方,都陷入無盡的掙扎和對抗。
關系是復雜的,很難有特別具體的方法步驟,但心懷慈悲,與智慧就更加接近,就一定會摸索出適合自己與另一半的方法。
優化指責型人格,絕非易事。但如果能有耐心,和諧的親密關系,也一定比想象來得早。(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你經常被身邊的TA指責嗎?面對指責,你是怎么處理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