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呼出大量電話,不封號、成本低——裝“大腦”的騷擾電話,該管管了
■訴求來源
12345·青訴即辦
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
黨報熱線82863300
■話題熱度 ★★★★★
“您好,我們是XX教育機構的,現在咱們有一對一的名師試聽課,想邀請您的孩子體驗一下……”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熱情推銷,幾個“回合”下來,接電話的家長才猛然發現——跟自己聊了半天、擁有真人甜美聲音的通話對象,是個“機器人”。
近年來,此類推銷電話給市民帶來諸多困擾。盡管接聽者答復不同,但“電話機器人”好像有“大腦”一般,能夠對答如流,而且不知疲倦。事實上,此類電話用的是“AI外呼”技術。呼出量大、效率高、智能化,“AI外呼”業務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連日來,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亂象:令人煩惱的騷擾電話
今年年初,市民張先生在李滄區購買了一套新房。“房子是精裝修,合同約定明年6月交付。”買房后不久,張先生接連接到家裝公司、全屋定制公司的推銷電話,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四五個。“這些公司的推銷人員對我這套房子的戶型、交付標準都非常了解,推銷的產品能夠完美契合,我懷疑個人信息被‘賣’了。”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接到的電話中,半數以上都是“機器人”打來的。
市民王女士近日也遇到了同樣困擾。“差不多每天都有一些貸款機構打來電話,稱自己是某某銀行的渠道商,問我有沒有資金方面的需求。”王女士介紹,接到這些電話后,有時她會直接掛斷,有時會回應幾句。
就在10月22日,王女士接到一家貸款機構推銷電話時,反問對方是否為“機器人”,結果電話里傳來淡定的答復:“我不是‘機器人’,是根據您的回復和公司培訓的話術來回答您的問題。”王女士又問了幾個問題,發現對方答非所問后,斷定電話那頭并非真人,而是“機器人”。
市民范女士此前曾在青島某科技公司任職,公司在提交企業年報時,將她的手機號碼提報了上去。“我每天都要接聽20個左右的騷擾電話,已經嚴重影響了我的生活。”范女士撥打黨報熱線反映,希望能盡快告別這一煩惱。
很多市民都有類似經歷——剛去某樓盤看完房,其他中介機構、房產銷售的推銷電話紛至沓來;新房還未入住,家裝公司、租房售房的問詢電話就來“狂轟濫炸”。銀行貸款、教培機構、車險壽險、牙科診療……不管你是否愿意,各類推銷性質的騷擾電話總是不時響起,令人“頭大”。接,浪費時間、影響心情;不接,又怕錯過重要電話,耽誤工作。
此類騷擾電話從何而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電話的源頭往往指向提供“AI外呼”服務的企業。不少此類服務提供者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發布相關內容,獲取客戶;在淘寶、拼多多等購物平臺,也有商家打著“電話機器人”“企業外呼系統”等旗號,對外售賣服務。
調查:“AI外呼”不封號的秘密
記者在線上與一家位于武漢的“AI外呼”企業取得了聯系。“我們的電話機器人可以幫您高效篩選客戶,是真人語音智能對話,能降低成本、增加銷售業績,會將意向客戶直接推送到您的微信。”工作人員一上來就為記者介紹公司優勢。她進一步介紹,注冊一個賬戶是三個“機器人”三條線,一天可以外呼3000多個電話,不封號、不封卡,半年只需要1100元。
除此之外,上述工作人員還發來視頻,演示如何對外撥打電話。“打電話用的是我們開發的系統,在電腦上撥打,不需要電話卡,顯示出來的號碼是外呼號碼池里隨機11位數的正常手機號碼,歸屬地可以指定。話術模板、話術定制都是免費的。一旦號碼被用戶標記‘營銷推廣’,這個號碼就不再啟用,同時我們會對話術進行調整。”工作人員還向記者演示了某獲客系統的操作方法,稱“可以獲得指定區域、行業的企業、個體工商戶的電話數據”。
同一電話卡在短時間內頻繁撥出大量陌生號碼,可能會被通信運營商視為異常行為,從而觸發封號機制。那么,“AI外呼”是怎樣做到不封號的?
記者以“教培機構工作人員”的身份,來到位于徐州路上的一家外呼企業咨詢。“我們的外呼業務分為‘機器人AI外呼’和人工外呼兩種。你要選‘機器人’的話,三條線每個季度是4500元,一年是7000元,外加0.1元/分鐘左右的電話費用。”工作人員小王介紹,“機器人AI外呼”不需要休息,效率高,一條線每天可撥打800至1000個電話,而且是虛擬號,不會被封。
“‘機器人’打電話效果不好,我們主推人工外呼,搭配我們的外呼軟件,由我們提供方案和系統。”小王為記者介紹了人工外呼的兩種主要形式——一種為電銷卡模式,客戶不需要辦理電話卡,該號碼不屬于移動、聯通、電信三網,不會被封號,但固定、真實、可回撥,通過軟件系統對外撥號,費用為240元2000分鐘;另一種為回撥模式,需要辦理真實的電話卡,但對外打電話時通過“中轉站”回撥,接打雙方均在“接電話”,不會被封號,費用約為90元1000分鐘。除了話費外,客戶還需要支付平臺使用費用,“一拖九”(1個主賬號9個子賬號)收費9880元/年。
“萬一遇到一些節假日或者政策管控,這種外呼方案用不了,我們會及時給你切換到另一種外呼方案,這樣不會導致你這邊停工。”小王介紹,企業客戶信息比較容易獲取,可以使用網絡“爬蟲”開發;而個人信息保護相對嚴格,此類“資源”需客戶自己去獲取。
記者在小紅書平臺上向一名發布通信業務的男子咨詢,他向記者推銷了一款專門用作電話銷售的某通信運營商手機卡。“需要實名辦理,正常號段,話費為75元2000分鐘,再付200元加‘企業白名單’,包半年不封卡。”該男子說。
幕后:“電銷”行業已形成“產業鏈”
電話銷售被業內簡稱為“電銷”,廣泛應用于金融、保險、地產、教培、餐飲等行業,從獲取客戶資源,到“AI外呼”撥打電話,到最終商家與客戶建立聯系,背后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部分商家為拓展客戶資源發愁,有人瞅準了這一“商機”,在抖音、閑魚等網絡平臺公然售賣個人信息,這些人將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稱作“料子”。
記者添加了名為“精準獲客”的個人微信后,詢問家裝行業的“料子”價格。對方介紹,家裝行業的“料子”價格相對高一些,聯通號碼5元/個,電信號碼5.5元/個,500個起拿。“客戶撥打各類400熱線電話時,號碼會被‘劫持’下來,所以這些號碼的質量很高,價格自然就貴一些,家裝行業目前也只有這一種渠道‘劫持’號碼。”他進一步介紹,貸款“料子”有很多渠道,獲取容易,價格也低。其微信朋友圈中曬出了不少貸款“料子”,有的甚至包含個人工作單位和身份證號碼,還有的被標記“資質好”。
另一個名為“企業服務”的男子在閑魚上對外出售貸款“料子”。“第一種是客戶在App上留下的聯系方式,你這邊可以指定哪個App;第二種是客戶在個貸平臺上申請貸款時留下的聯系方式;第三種是銀行發來短信,授權貸款額度,客戶回復數字查利率或者辦理時留下的聯系方式,這種目前反饋效果最好。”該男子透露,第一種“料子”單價0.9元,可以指定3個App,5000條起訂;回復銀行短信的“料子”1000條起訂,單價3.5元,“如果你們只做外呼,可以考慮第一種,打一段時間看看效果。”
“AI外呼”可以錄音并篩選出“誠意客戶”,隨后“人工電銷”負責跟進聯系。也有商家會直接招聘兼職人員開展電銷業務,或者將“項目”外包給專門的電銷公司。
張夢(化名)曾干過一段時間電銷工作。“有嘴就能干,公司會培訓,照著讀,隨機應變就行。工資保底3000元,還有提成。”招聘經理這樣向張夢介紹這份工作。“要學習令人咋舌的話術,每天打200個電話,加20個微信才能完成‘績效’。”張夢打了一段時間電話后,看到電話就發怵,感覺自己患上了“電話恐懼癥”,便放棄了這份工作。
不少像張夢一樣從事過電銷的人員在社交平臺上“吐槽”——收入低,獲得業績難,有時甚至因為電話騷擾被對方辱罵。
呼吁:根治騷擾電話應抓源頭
“AI外呼”合法嗎?山東言洽誠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增祥表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不得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向消費者發送商業性信息或者撥打商業性電話。《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明確禁止過度收集、買賣個人信息等行為。“這意味著,打著人工智能旗號、肆意侵奪消費者安寧權利的‘AI外呼’不合法。”趙增祥介紹,“AI外呼”系統所撥打的用戶手機號碼,部分是使用“爬蟲”工具非法獲取,這種通過數據接口竊取大量個人信息的行為,性質非常惡劣。
《個人信息保護法》和《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未經用戶同意,擅自收集、使用或泄露個人電話號碼及通話內容,均可能構成違法。”趙增祥認為,騷擾電話之所以屢禁不止,除了技術迭代升級給攔截增加了難度外,更重要的是監管層面的問題。
青島市人大代表、山東文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寧認為,“AI外呼”如同一把“雙刃劍”,盡管工具不違法,但使用的方式和用途可能會存在違法行為。“‘AI外呼’行業亟待規范和治理,尤其是對其中可能隱含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更要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同時應明確‘AI外呼’技術提供商的責任,從源頭上強化合規建設。”張寧說。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手段治理騷擾電話。工信部等13個部門曾印發《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聯合開展專項行動,嚴格規范重點行業電話營銷行為。青島市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員提醒,市民可開啟手機自帶的“防騷擾”功能或使用通信運營商提供的“騷擾電話拒接”服務;遇到電話騷擾時,可向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投訴。
“像‘AI外呼’這樣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而迭代演進的擾民行為,必須加強監管,完善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適應的科學監管方式,將安全治理嵌入研究開發應用的全過程。”張寧表示,“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的綜合治理局面,以最大合力堅決斬斷這條黑色利益鏈。”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琦、于吉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