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家鄉,前往其他地區求學、工作,這種“遷徙”讓年輕人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與此同時,科技飛速發展,掃碼點餐、網購車票等便捷的數字化生活方式已成為日常,但很多老年人因技術障礙、信息獲取渠道有限,難以適應這些新興的生活方式。
在此背景下,一群遠在異鄉的年輕人想出辦法,雖然自己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但可以通過互助的方式,為彼此身在異地的父母提供必要的幫助。他們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簽署“在外互幫父母協議”,承諾在外遇到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時主動伸出援手。
“幫助別人的父母,就是幫助自己的父母?!痹谏缃卉浖?,不少年輕人“曬”出了自己的善行:幫第一次坐高鐵的叔叔阿姨調整座椅靠背、幫一位爺爺在地鐵站掃碼買票、幫一位阿姨查看手機地圖……這些舉動,既體現了年輕一代對家庭責任的理解,也展現了年輕一代的社會責任感。這突破了“小家”局限,將孝親的范圍擴展到了社會大家庭層面,構建了一個基于傳統道德的新型互助網絡。
“在外幫助彼此父母”的暖心行為,其價值意義遠不止于解決個別老年人面臨的即時困難,它更像是一粒種子,播撒在社會的土壤中,生長出為廣大老年人遮風避雨的參天大樹。它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如何讓科技進步紅利惠及每個人,特別是那些在技術迭代中容易掉隊的群體。
“在外幫助彼此父母”是一種善意的接力,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能量。要完全達到互助的目標,還需要更多人積極參與其中。積少成多、積善成德,才能為老年人以及需要關愛的各個群體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