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相識,是靠握緊你的手、坐在你的肩頭或是依偎在你的臂彎里,一點點實現的;后來,我們長成了大人模樣,應對著瞬息萬變的世界,可你還在原地等我……為了不讓老人被掃碼、刷臉、手機支付搞得心生焦慮,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提出日常生活場景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時代,怎樣才能填平老年人與時代之間的“數字鴻溝”,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探訪。
案例
有兒女陪才肯去醫院看病
“沒有我或者我哥陪著,我爸根本不愿意去看病。”市民周女士的父親患有心臟病,每隔一段時間,他就要從煙臺趕到山大齊魯醫院青島院區就診。“有一次,我路上堵車,晚到了一個小時,我爸就在醫院門口等我,我讓他們先進去,怎么都不干。”周女士告訴記者,父親不會打開微信出示健康碼,有一次周女士帶著老爸、老媽一起看病,簡直是上躥下跳,忙得暈頭轉向。“讓我媽自己去抽血化驗,我帶著我爸做CT,結果我們都做完了,我媽還沒抽上血,她不知道繳完費需要簽到等號,又不敢給我打電話,只好無助地等在原地……”
調查
對手機時代“又愛又恨”
家住市北區遼寧路街道小鮑島社區的官愛華退休前是罐頭食品廠的職工,退休后在社區居委會發揮余熱。“別看我71歲了,手機微信支付、玩游戲、查公交車,這些都難不倒我,很方便的。”官愛華唯一的顧慮是,不敢把銀行卡和微信綁定,至今也沒有下載支付寶。“直到現在我去銀行存錢,還用存折。”官愛華說。
市民劉女士則被家中固執的老爸“打敗”了。“因為不會手機支付,我爸開車不去沒有人工停車收費的商場,他的車上連ETC都不敢裝。”為此,劉女士幾次都要去商場的地下停車場替他繳費。“而我媽比我還精通‘慧醫’APP,哪個醫院幾點開始搶號,她門清。”劉女士告訴記者,從家里的兩位老人可以看出,能不能學會手機操作,和老人的個人意愿有很大關系。
就醫
多家醫院為老人推出暖心服務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第三屆“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推薦名單公示》,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門診導醫組位列其中。據市立醫院東院門診部護士長梁晨介紹,面對就診人群老齡化,醫院實施“無縫隙導診鏈”、“一站式”溫馨服務;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輪椅,為年齡大于80歲的老年人提供全程陪診等服務。家屬可以代辦或者電話預約掛號,醫院也設有人工窗口,為老年人提供掛號、結算等服務。
老人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就診。
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自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啟動6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收門診“掛號費”的政策。截至24日,已為82萬人次老年人減免診察費。該院還每日保留現場掛號2000余人次,并安排志愿者幫助提升老年患者的就診效率。
出行
上車打卡還會提醒讓座
在公共出行方面,青島年滿60周歲的老人既可自己也可由家人攜帶身份證原件加戶口簿原件到琴島通卡公司指定客服網點辦理老年卡。60周歲至64周歲的老人持老年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享受半價優惠;65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則享受免費乘車。
駕駛員引導老年人乘坐公交車。
作為島城構建大交通格局重組而成的城運控股集團,公司線路曾推出“敬老早市購物車”,實現通勤一族與老年乘客分流。此外,志愿者們還針對老年乘客需求開展特色化服務,打造重陽節主題公交、與線路空巢老人結對照料、在公交站點為老年乘客扶上送下、導乘引路。在青島火車站,為方便老年人,大廳里依然有人工售票窗口,且無需花費太長時間排隊。在青島機場,老年人出行也有相應照顧政策,遇有腿腳不便老人時,機場會開通綠色通道并提供輪椅等工具。
繳費
現場交水電費可現金支付
25日下午1時,記者來到國家電網青島伊春路供電營業廳里,“這里可以用現金交電費嗎?”工作人員回答,“既可以掃碼支付,也可以交現金。”一名老人獨自來辦業務,工作人員為老人查詢電費賬戶后,推薦老人開通代繳電費業務。此外,營業廳設置了“電力綜合自助服務終端”自助設備,市民可以查詢并繳納電費,該設備接受現金。
隨后,記者又來到位于市北區同和路11號的青島能源福北營業廳,這是島城首個能源“一站式”綜合服務營業廳。67歲的王女士和老伴住在附近,孩子在外地工作,老兩口習慣帶現金繳納水、電、氣費。“在網上交錢是方便,但對我們老年人來說,有的程序太復雜。之前營業廳的工作人員教了我一次怎么操作,結果我回家就忘了。”王女士說。
舉措
手機課堂在老年圈走紅
從2018年秋季招生開始,青島市老年大學開設了手機智能終端課程,由于報名的人太多,課程增開班級,現已分出手機攝影、手機智能終端兩個專業。據青島老年大學老師侯海寧介紹,“我們會教老人如何使用微信支付,怎么發紅包、網購、用滴滴打車。”
老人在青島市老年大學上課。
在市北區遼寧路街道、海倫路街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上手機課堂。今年7月,兩個街道所轄社區都分別開展了手機課堂。其中,遼寧路街道小鮑島社區邀請了社區的“紅色合伙人”青島廣電銀色年畫事業部,連續三次手把手為老人講解智能手機的操作方式。
晚報評
方便老年人
需要全社會等一等
時代快速發展,“數字鴻溝”讓許多老年人有了“社交障礙”。和老朋友聚餐,再也不用拿著鈔票搶單,而是“掃一掃”輕松支付,或者發微信紅包實現AA。還拿著現金支付的老人,為了和同齡人合拍,學習緊迫感可想而知。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子女給不給力又是重要一環。面對教了一遍又一遍,仍然聽不懂或者記不住的老人,又有多少子女能像父母教自己認識世界時那般耐心地、循循善誘地引導。
在快節奏的當下,為老年人提供便利,需要的不僅是一項項便民舉措,更需要的是窗口單位工作人員人性化的服務,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變通。面對獨自冒雨繳納醫保的老人,工作人員是不是可以代為繳納,而不是冷漠地回復:拒收現金。往往,讓老人陷入茫然和無助的不是“數字鴻溝”,而是冷冰冰的話語。(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于波 徐美中 董貞)
責任編輯:榮瀟